從兩岸三地排行可以完整看到企業的盛衰,今年的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是台灣罕見全面躍升的一年,那是因為台股表現比中港股市好,未來一年,中國仍繼續調結構,房地產、基建產業的發展仍不利上證指數表現。
台積電以長期投資鞏固競爭力,市值名列前茅。(圖片/台積電提供)
台灣企業排名往前挺進 是過去十年來少見
台灣企業排名往前挺進 是過去十年來少見
最顯著的是代表中國國企在香港上市的國企股指數,在二○一三年全年下挫五.四二%,而以銀行、壽險及大型企業為主的上證指數去年也下跌六.七二%,今年表現依舊弱勢。反觀香港恆生指數去年仍小漲二.八七%,台股加權指數去年上漲一一.八四%,今年仍表現出色,兩岸三地資本市場不同的表現,也決定了兩岸三地企業不同的排名順位。
第一個結論要向大家報告的,是台灣企業排名都顯著往前推進,這是過去十年來很少發生的事。例如,台灣市值第一的台積電,市值成長一四.一五%,以新台幣三.一三兆元居第九名,略遜於騰訊及中國銀行;台灣市值第二大的鴻海以一.一六兆元,市值成長二五.八四%,從去年的三十二名跳升到第二十五名,名次顯著向前,鴻海的市值與銀河娛樂、長江實業、招商銀行在伯仲之間。在前四十名的榜上還有一家台資企業聯發科,以新台幣七四二三億元,市值成長五○.七一%,列在第四十位。聯發科併了晨星,讓市值躍升,排名也從六十六名跳升到四十名,過去在兩岸三地前四十大榜上,經常只有台積電及鴻海,如今多增一家聯發科。
再往後看,台灣的大企業市值增加,排名都往前挪動,像中華電信從四十五名晉升至四十一名,台塑化從四十三名來到四十二名,算是挪動一小步。國泰金控則從七十九名跳升到六十一名。郭台銘的競爭對手比亞迪去年股價大漲,市值累積到新台幣四九九九億元,排名從一三四名跳升到六十六名,算是進步很大的企業。在這個排名區間,台資有兩家重量級食品企業也在榜上,其中旺旺以新台幣六四三四億元,市值成長五.三一%,搶到第五十名的席次;康師傅則以四八三四億元,市值成長一二.三四%,由七十七名晉升到七十一名。排在康師傅後面的是台塑,市值是四八二五億元。
再往下看,台達電躍升力量很大,台達電在台股市值排行榜已上升到第九,市值四四九七億元,成長三六.八一%,排名從一○六名晉升到七十五名;其他如台化從八十九名來到八十一名。但真正值得肯定的是大立光,大立光排名從三五八名跳升到一五一名,市值成長一三九.三八%,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光。
我們年年在比較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看了十一年,赫然發現企業的競爭是殘酷的,兩岸三地也是一個平台,企業彼此都在競爭,最後只有贏家才能勝出,大立光就是在相機鏡頭模組中,不斷創新,領先勝出的贏家。去年,大立光全年營收達二七四億元,成長三六.六七%,稅前賺了一一五億元,稅後淨利達九十六億元,EPS〈每股純益〉高達七十一.六四元,這是僅次於一一年宏達電股價漲到一三○○元那一回,年度創下七十二.七四元EPS的歷史次高紀錄。最近大立光召開法說會,公布一四年首季EPS高達二十二.三六元,毛利率提升到五五.六一%,照這樣的獲利領先態勢,大立光今年EPS很有機會挑戰前無古人的EPS一百元的新紀錄,怪不得眾家外資都把大立光股價調升到二千元以上,高盛更是上看二三○○元。
在競爭下創造新贏家 最壞的情況已過去
在競爭下創造新贏家 最壞的情況已過去
從大立光的例子可以發現,兩岸三地的產業是在競爭下創造新贏家,像是大立光有台灣玉晶光、先進光競爭,中國也有舜宇光學、水晶光電,甚至韓國三星也加入,但是大立光永保領先,才能把毛利與EPS愈拉愈高。去年一年,台灣的美律也面臨瑞聲科技與歌爾聲學的挑戰,一度無招架之力,但也逐漸逆轉勝,最慘的是TPK宸鴻也在歐菲光電夾擊下,一度出現虧損,但現在看起來最壞的情況已過去,這是台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必然的宿命。
二是中國金融業市值都普遍下滑,像是最大的工商銀行減少一三.○一%,已第二年退至第二位,建設銀行少了一二.二五%,排名從第四名變成第五名,農業銀行減少一○.四五%,中國銀行減少六.五九%,中國人壽減少一一.九三%,交通銀行減少一六.九九%,民生銀行減少一九.九三%,中國太保減少一二.○八%。儘管資產品質遭到質疑,中國的銀行業在一三年獲利仍很搶眼,像工商銀行去年淨利二十六.二六億元人民幣,EPS○.七五元人民幣,但是股價只有三.四五元人民幣,本益比只有四.六倍,中國的銀行、壽險股本益比都很低,壓抑了市值表現空間,也暗示了中國資產泡沫危機山雨欲來。
三是中國的基建產業,也因為調結構而失速墜落,最具代表性的是市值最大的中國石油。今年中國石油以新台幣六.七兆元市值穩居榜首地位,但比起去年市值減少九.六七%,中國石油原來是在香港掛牌,○七年回到中國掛A股,一上市股價曾衝到四十八.六二元人民幣,股價最慘跌到七.○八元人民幣,這家中國龍頭企業讓中國股民荷包大失血,不過中國石油的「大」顯現在財報上仍很驚人,一三年中國石油營收二.二五八兆元人民幣,營業利益是一五一七億元人民幣,稅後淨利是一四二二.二九億元人民幣,EPS○.七一元人民幣,比一二年的○.六三元人民幣仍有顯著成長,但是目前股價只有七.五四元人民幣,本益比停留在十倍上下。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石化與中國海洋石油身上,這兩家公司排名退到第十名及第十一名,原來中國石化是領先台積電的,如今卻淪落在後。除了石化產業外,中國的有色金屬排名都大幅滑落,像是中國鋁業在香港從一○.六六港幣跌到二.二二港幣;洛陽鉬業從八.六九港幣跌到二.五八港幣;江西銅業從二十七.四港幣跌到一一.五二港幣,排名從一二○名變成一七八名;五礦資源從七.○七港幣跌到一.二二港幣,只有一個慘字可形容。
鋼鐵、煤礦、白酒產業 順位皆往下滑
鋼鐵、煤礦、白酒產業 順位皆往下滑
但最慘的仍是煤礦股不斷下跌的將來,像是南戈壁股價從一三○.九港幣跌到四.六三一港幣;中煤能源從一六.四港幣跌到三.六六港幣,排名從八十五名退到一三五名;恆鼎從一三.八八港幣跌到○.八四港幣;市值最大的煤業公司中國神華市值減少二八.九九%,排名從十二名退居二十名,看起來順位仍在往下滑。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寶鋼,市值減少二一.○七%,剩下大約新台幣三一二一億元,排名從九十名退居一○九名。台灣的中鋼原本與寶鋼實力在伯仲之間,中鋼是八十八名,寶鋼是九十名,但今年中鋼市值持平,只小幅下挫○.三六%,中鋼市值三九四九億元,排名小退一名,明顯拉大與寶鋼的差距。
另一個是受到中國打貪腐影響的白酒產業,貴州茅台股價一度從二六六.○八元人民幣跌到一一八.○一元人民幣,最近拉升到一七九元人民幣,全年市值小增一.四五%,排名只從三十六名小退到三十七名;其他如五糧液從三十九.五五元人民幣跌到一四.三三元人民幣,市值減損一九.五二%,排名從八十三名變成一○四名;還有洋河股份,股價從一七二.七七元人民幣重挫到三十六.八一元人民幣,最近才回到五十三.八元人民幣,經過去年的市值大跌後,今年又少了七.九七%,排名從一○七名退到一一二名;最慘烈的仍是酒鬼酒,股價從六十一.四五元人民幣慘跌到一○.八元人民幣,目前仍陷在谷底不能翻身。
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習李當家之後,調結構用力很深,受到影響的行業十分深廣,怪不得中國媒體報導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與胡錦濤等大老都出面勸告習李打貪腐速度要慢一點,從這一千大排名,已經很清楚看到這個端倪。
第四個角度可以發現,有一些產業今年正快速崛起,像是DRAM景氣大好,華亞科去年每股純益達三.六六元,全年淨利二一二億元,股價從最慘的一.九七元大漲到三十二.三五元,是標準的從醜小鴨變天鵝的例子;華亞科近一年來市值成長二四五.六五%,排名也從五七四名躍升到一八三名,這是今年躍升最驚人的企業。
中國LED快速崛起 對台廠造成壓力
中國LED快速崛起 對台廠造成壓力
而在中國崛起最快速的,則是LED產業,例如台灣熟悉入股璨圓的三安光電,一年來市值成長八六.八一%,排名從三四四名跳升到一九○名。目前中國LED產業正在加速追趕,包括國星光電、長方照明、聚飛光電、陽光照明、華燦光電、鴻利光電等,都在力爭上游中,也逐漸對台廠造成壓力。
第五是從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可以看出台灣企業的興衰,如果回到○六年的排名,這是金融海嘯來臨前,很具代表性的一年。當時台積電市值一.六八兆元,排行第六,鴻海八八七六億元,排行第十六,國泰金控以六○九六億元,排名二十一,如今退到六十一。
但掉得最凶的有幾家知名企業,香港滑落最多的是思捷環球,在全球競爭中節節敗退,○六年市值五九○九億港幣,兩岸三地排名第二十三,如今市值只剩二七○億港幣,鴻海的子公司富智康(富士康)○六年市值新台幣四七八三億元,兩岸三地排名二十六,如今市值剩下三三七.八億港幣,兩岸三地已排不進五十名。
台灣企業消退最快的一家是聯電,在○六年胡國強當董事長時,市值達四四○六億元,兩岸三地排行二十九名,那是晶圓雙雄的末段,聯電市值還有台積電的四分之一,如今市值只剩一六七六億元,兩岸三地企業排名二一一名,排名與中國宏源證券不相上下,市值只剩下台積電的五.三五%,兩家晶圓代工廠市值差距愈拉愈大。
另一個隕落的巨星是宏達電,○六年還不是宏達電的顛峰,不過○六年宏達電已把市值拚到三六四二億元,兩岸三地排行三十二名,如今快速下滑到一三三六億元,也退出到兩岸三地一○○大排行榜外。另一個落難的是面板業的友達,○六年友達市值一度達三○四九億元,兩岸三地排行四十二名,如今剩下一一四五億元;那時奇美電市值二三三三億元,兩岸排名五十七名,如今與宏達電、群創都算是難兄難弟。
從兩岸三地排行可以完整看到企業的盛與衰,一四年的兩岸三地企業一千大排行,是台灣罕見全面躍升的一年,是因為台股表現比中港股市好。未來一年,中國仍繼續調結構,房地產、基建產業的發展,仍不利上證指數的表現,台灣企業仍有向前挺升的機會。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是兩岸三地已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平台,今年台灣有服貿的爭議,但兩岸已沒有所謂讓利不讓利的問題,台灣的企業要能勝出,只有技術本位、技術創新及技術領先,才有機會在兩岸三地的競爭中勝出,這是企業不敗法則的唯一憑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