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急單駕到,二○一三年第一季台灣太陽能產業需求急轉直上,太陽能供應鏈股價、營收屢創新高。但這源自於中、歐貿易大戰所帶來的急單效應,恐怕將在貿易戰火退燒之後停止,太陽能產業大好榮景,會同步褪色嗎?
即使去年年報出爐,國內太陽能業者幾乎全數慘賠,但相關個股在年報揭露後,股價反以「利空出盡」反映。今年一月以來,歐盟與中國的「雙反」議題熱炒,讓台廠營運明顯升溫,產能利用率與訂單能見度持續維持高檔,國碩更預計將在第二季啟動擴廠計畫。
問題在於,這場太平盛世能維持多久,「雙反」效應會是國內太陽能業者的長期利多嗎?
「雙反」效應 急單轉進台廠
除了美國確定祭出雙反大棒之外,歐盟也有樣學樣,從去年九月開始對外放出消息,將對大陸矽晶圓、電池、模組等產品展開雙反調查,並預計最快將在六月公布傾銷稅率初裁。
雖然歐盟雙反案尚未拍板定案,但在消息四竄的同時,已足夠讓大陸業者人心惶惶。「記得去年消息一出,當時大陸太陽能電池廠就開始瘋狂到歐洲市場『倒貨』,深怕歐盟祭出高關稅之後,將使貨源少了龐大的出海口。」業內人士回憶指出,這一輪的中國出貨潮,也是導致去年下半年太陽能報價急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於後續發展,台灣業者表示:「中、美、歐之間的貿易大戰怎麼走下去,是接下來牽動產業變化的主要變數,不同的劇本,很可能讓整個太陽能產業出現戲劇性的變化。」
劇本一,或許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業者最樂見的發展,即是「貿易大戰愈演愈烈」。在美國、歐盟相繼祭出雙反箝制手段後,中國也不甘示弱,宣稱將主動反擊,對歐、美、韓料源廠也祭出太陽能雙反調查。
眼看三方貿易戰一觸即發,倘若各國都對大陸太陽能材料祭出高額懲罰性關稅,對國內業者來說,雖害怕大陸廠未來築起垂直整合的高牆,但在另一方面,卻將可能受惠於中國淡出全球太陽能市場之後的轉單效應,自然算是一大利多。
今年以來,台灣太陽能廠訂單滿手,國碩更預計啟動擴產計畫。(攝影/陳俊銘)
但這套劇本能否成真,目前沒人敢樂觀預期。相反的,劇情截然不同的「劇本二」,目前看來如期上演的機率不小,而在這套劇本中,貿易戰為台廠所帶來的急單效應,恐怕已經快要過了賞味期。
劇本二的基本戲碼,就是「貿易大戰只是假議題」。業者分析,雖然中國宣布將對歐、美上游業者祭出雙反調查,但由於中國境內也有眾多下游整合廠,一旦中國對歐、美、韓多晶矽廠祭出高額進口稅,雖然可保護境內多晶矽料源價格跟著調升,但隨著上游材料價格高漲,也等於對大陸下游垂直整合廠揮了重重一擊。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作法是否確實上路執行,機率恐怕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歐盟雖然從三月六日開始,啟動對大陸的太陽能產品實施進口登記,壓在大陸太陽能產業身上的雙反戰看似勢在必行。但業內人士研判,以歐盟危機四伏的財務狀況之下,啟動雙反調查、引爆大規模的貿易戰,對區域經濟將再度造成新的變數,因此,預料歐盟的動作不過是紙老虎虛張聲勢,調查結果到最後,很可能只是「重重提起、輕輕放下」。
換言之,在中國與歐盟都恐怕「只會叫陣、不會真打」的情況下,今年第一季以來國內太陽能業者的「雙反效應」,預料只能算是短期利多,效力不易向後延伸。
不過,這不代表太陽能產業又將重返低迷幽谷,畢竟,在中國一連串的產業風波之後,太陽能產業已經出現某種程度的「結構性」變化。
中國淡出 帶來產業春天
對此,國碩總經理兼碩禾董事長陳繼仁感嘆:「大陸廠最大的問題在於運用太高的槓桿倍數!」大陸廠有八成資金都是貸款來的,在產業急劇變化之下,自有資金不足,一旦貨款收不回來,就付不出錢給上游材料商,沒有材料供應,就無法再進貨,最終產線停擺。如今,中國太陽能產業就已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當中。
此外,在一代巨人無錫尚德應聲倒下的同時,也可能標誌中國政府積極護航的「金太陽」計畫,很可能隨之落幕,高度仰賴補貼的大陸太陽能產業,將回歸自由市場競爭。
小廠陷入惡性循環,產能不易立即恢復,而中國政府的補貼也將縮手,對全球太陽能產業來說,中國的淡出都算是長期利多因素。在此之下,即使雙反議題為台廠所帶來的急單效應僅屬短線,但國內業者的春天,或許仍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