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大動作護盤,市場反應卻只有半日行情,歸根究底,聯電的自救股價之舉,解得了一時窘境,卻解決不了技術製程遠遠落後台積電的根本問題。當年與台積電並列晶圓雙雄,如今股價僅對手十分之一,營收也與台積電越拉越大,聯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在公司宣布買進庫藏股後,三月十四日聯電股價雖跳空上漲開出,但開盤價即為當日最高價,終場收在當天最低價;十五日,股價亦是開高走低。截至目前,聯電股價對於庫藏股買回的反應可說僅有「半日行情」;同時之間,市場的話題重心也從庫藏股的買盤力道,很快轉回到聯電的基本面,尤其是在二十八奈米製程技術遙遙落後台積電的根本問題。
連同本次,這已是聯電第十二次買回自家股份。從最近五次的買回情況來看,這一次的買回價格下限僅高於二○○八年底因金融海嘯衝擊股市的五.一二元。然而,一三年景氣正逐漸觸底復甦中,並無○八年來自大環境的系統性風險壓抑股價,顯然,聯電的股價低迷,的確是本身問題的成分居多。
近慮 二十八奈米製程落後
回顧聯電在二十八奈米的進度,原本預定於一二年第三季將二十八奈米製程導入量產,但在良率始終無法提升的情況下,預估要延至一三年下半年才有機會將二十八奈米製程導入量產。相對於台積電早在一一年第四季便導入量產,這表示聯電與台積電的技術差距擴大為至少二年。
聯電二十八奈米製程在導入量產過程不如預期順利,一三年第一季將無法對營收產生任何貢獻,預估到第四季二十八奈米營收占比也只有個位數。由於聯電先進製程布局延後,外界將二十八奈米追趕進度視為新任執行長顏博文的重點任務。
顏博文是在一二年十一月接掌執行長一職。聯電當時指出,隨著南科十二吋晶圓廠區的投資及發展規模與日俱增,董事會決定更加倚賴顏博文的十二吋晶圓成功製造經驗,以期能進一步強化聯電在高階製程上更具競爭實力。
然而,時間不等人,尤其是在進入二十八奈米製程世代後,IC設計公司在研發晶片時的投入資金可觀,也就無法承擔晶片良率的風險,因此沒有人敢不先與台積電合作。聯電在第一時間遭到晶片研發業者捨棄,日後想要翻身的難度也變得更高。
遠憂 一軍人才荒加劇劣勢
原因,在於「人」。晶圓代工是高技術產業,缺乏人才加入,技術突破的困難度也相對升高,接下來,就開始陷入技術落後、更難找到一軍人才、技術落後更形擴大的無限迴圈之中。
在台灣人力市場,聯電與台積電的競爭處於棋差一著的情形,產業界人士指出,在前幾年台灣IC設計公司當紅的時代,台積電人力資源主管都曾坦言「幾乎找不到碩、博士生加入公司」,更何況是聯電。據說聯電在當時已經搶不到國立大學畢業的本科系學生,「某種程度上,聯電像是在用小聯盟新人對抗大聯盟精兵。」產業人士如此形容。
人力資源的缺口,形成了製程技術的差異,讓人才磁吸效應陷入惡性循環,更難找到優秀研發人才進駐,時間一拉長,就造成聯電目前主力製程技術與一線晶圓代工大廠落後一到二年的尷尬現象。眼前,聯電在二十八奈米製程上又已落後台積電及其他競爭者,換言之,至少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聯電走出這一道惡性循環的契機。
無論如何,股價會說話,台積電目前仍居於百元以上,聯電卻淪入十元面額保衛戰,差價近十倍的距離,是反映聯電的技術落後台積電二年;在製程技術尚未出現明朗轉機之前,公司對股價的宣示表態,的確不易喚回市場信心。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