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節目能夠打敗中國當前最火紅的「時代穿越劇」及素人選秀節目?「舌尖上的中國」這部暴紅的美食紀錄片,透過高畫質鏡頭呈現真人故事及令人垂涎的菜肴,證明紀錄片最大的力量,來自於真實。
中國大陸目前收視最火紅的無非是「時代穿越劇」及素人選秀節目。五月十四日深夜一個意想不到的節目打敗了這些同時段競爭對手,一連七天創造同時段最高收視率,較同時段節目多出三○%觀眾。成千上萬人晚上守著電視機等著每一集首播,網路討論動輒上萬條回應,甚至有人哭喊著說:「真想舔著螢幕過乾癮!?」什麼節目有這麼大的魅力,讓中國觀眾為之顛倒癡狂?
當晚十點半,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在中央電視綜合台播出,鏡頭帶出藏族姑娘卓瑪與母親清晨三點就從村裡出發,兩人徒步三十公里趕到黑暗的原始山林,目標就是藏在厚重松針落葉下的珍貴食材─松茸。透過小人物故事帶出各地食材,進而在高畫質鏡頭下翻炒出各道令人垂涎三尺菜色,成為「舌尖上的中國」暴紅的祕密。這部七集的紀錄片不只炒紅廣州的傳統小麵館、陝西製作黃餑餑的廚師黃國盛還被請到北京開店,首輪播出後應觀眾要求在六月重播三次,網路上的點播次數破百萬次。
不說教 謳歌生活中的美好
一部普通的美食紀錄片竟然打敗熱門戲劇節目,誰是這部風靡千萬人影片的幕後推手?《今周刊》七月底在北京專訪到了「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頭上永遠頂著三分頭髮型,皮膚黝黑,一身的北方漢子氣概,但是一開口說話似乎有些疲累。
原來,為了這部耗時十三個月、上山下海六十個地方拍攝,動員八位導演、十幾位攝影師的紀錄片,這位創意提案人、總導演雖不必親自到每個現場,但是看帶及後製過程的二個月時間卻讓他累到崩潰,體重從八十一公斤暴瘦到七十五公斤,他對媒體說:「當七集全部剪完的剎那,覺得似乎該抽空生點病了。」接著,他真的大病一場。
對於「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引起全中國轟動,陳曉卿只是淡淡地說:「真的沒想到!」當被追問影片想傳達的意念是什麼,他再三重複說:「沒有!」;就他從事紀錄片二十多年的經驗分析成功原因,他想了一下,緩緩吐出一句:「沒有教化,不給你掉書袋,沒有講歷史文化!」
只有最普通的真實,是這部紀錄片要傳達的意念,從最偏遠的角落、素人一雙雙粗糙的雙手,找回中國傳統吃的傳承,中國歷史建築研究專家王軍就形容,「舌尖上的中國喚回了人性!」一些評論則認為:「這部片子提醒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指導廚師如何配合拍攝。
江蘇興化垛田拍攝現場。
無錫畫糖藝人展示手藝。
力量 來自忠於最初的感動
但真實的力量卻是花了陳曉卿十年工夫才體悟的,三十年前這位來自安徽鄉下的害羞學生考上北大廣播學院,主修攝影美學,課堂實習拍來拍去就是中國官方傳統紀錄片敘事技巧,「全景八秒、中景六秒、特寫鏡頭三到四秒,從來沒有想過讓主角自己說些什麼。」他在大陸媒體上回憶指出。但是有一天他受到當頭棒喝,一九八六年,拍攝「四萬萬人民」的紀錄片大師伊文斯到北廣授課,陳曉卿的實習作品「戰士從這裡起步」被推薦給大師,大師看了一個士兵哭泣的鏡頭,問道:「他哭了多久?」「十多分鐘」,「你拍了多久?」「十幾秒鐘」,「為什麼不讓他哭完再關機呢?」陳曉卿無言,「為什麼不把你看到、讓你感動的東西原原本本地交給觀眾?」他當時心頭一震,原來真實是最有力量的。
一九九一年他進入中央電視台擔任編導,有幾次坐火車回故鄉遇到一些在北京當保母的安徽女孩,因此產生拍一部出外打工女孩的紀錄片念頭。他為此回故鄉找了二十二位第一次到北京當保母的女孩,一路跟拍她們離開家鄉坐火車、進了北京城,整整一年半時間記錄她們身為外來打工者的無奈、委屈、思鄉的痛苦等情緒,片子粗剪出來,看的人無不動容,連他的大學教授都哭了。
這次,為了拍攝「舌尖上的中國」,他對真實的考究一開始就讓團隊脫了一層皮,找食材及做菜的人簡單,但是要找到有真情故事的人就不簡單了,編導張銘歡對大陸媒體形容這個過程簡直有如「大海撈針!」
他回憶,有一次原本計畫到香港拍攝鹹魚醃製的過程,到了島上根本找不到當初約定的人,最後找到一座偏僻的小漁村,門口坐著一位老奶奶,雖然聽不懂她的話,但是老奶奶指著牆上的照片哭了起來,原來照片中是她逝去的老伴,兩人一起做了大半輩子的蝦醬……。這真是一個意外遇到的感動故事,老奶奶因此救了拍攝人員。
陳曉卿是一位在真實中追求完美的人,拍攝人員在十三個月中總是備受折磨,他對完美的要求已到了虐待的程度。有一次到湖北挖蓮藕,一到現場就傻了,烈日下挖的人在深及腰際的爛泥中,掙扎挖出滿是汙泥的蓮藕,「那簡直就是酷刑!」執行總導演任長箴說,但是為了達到總導演對真實的要求,她還是拍完,而且還剪成示範帶放給其他分片導演看,讓他們了解標準定得有多高。
「舌尖上的中國」走紅,片頭「岭雲帶雨」還引發使用權糾紛。
美食家底蘊 成就視覺佳作
就是因為如此自虐的過程才成就如此佳績的紀錄片,雖然私下是一位美食家,但由於製作過程太辛苦,他幾乎一年來都以簡餐果腹,沒有尋找美食的時間。
在工作以外,陳曉卿以前是一位喜歡到處吃的饕客,在中國的雜誌撰寫飲食專欄多年,並追隨香港美食家蔡瀾到處吃喝;他認為美食並非如很多中國現代饕客所言是那些「我吃得到你吃不到的美味」,也因此鮑魚、魚翅等所謂高貴食材並沒有出現在片中;而吃喝多年下來,他也堅信 「越貴的地方越難吃。」
他形容品嘗美食就如攝影一樣, 門檻很低, 人人都能進入, 但是好的攝影師並非各式先進相機的擁有者; 相反的,他認為具有能夠用古老相機捕捉精采瞬間技巧如法國攝影師Henri Bresson才是真正的大師。
陳曉卿不諱言地認為中國菜最好吃的地方在台灣, 「蔣介石把會燒菜的人弄到台灣去了, 燒火的人在這燒菜!」他開玩笑地說。他曾和朋友結伴到台北做了一趟美食之旅, 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有西門町內江街的虱目魚肚、小巨蛋旁的一家鮮魚店、永康街的居酒屋和好記擔仔麵,他認為這些地方的共同優點是「食材新鮮、加工精緻有特色,並且做飯菜認真不欺生」,他感嘆地說: 「美食家是有境界的,三代才能養成的。」
因為「舌尖上的中國」受到歡迎,陳曉卿說自己已經很久沒睡飽覺了,不只因為他的劇組現在正在拍攝「絲路」和「中國的聲音」,還有接不完的美食推薦電話。
在採訪快結束時, 陳曉卿接了一通電話, 他對著電話說「舌尖二誰拍還不知道…給錢保證他上不了。」掛上電話, 他說是一家大企業希望能上年底開拍的續集,而他一天得接不少類似電話,「我怎麼會拍大企業呢?太搞笑了!」這就是陳曉卿,真實而不怕得罪人。
陳曉卿
出生:1965年
學歷:中國傳媒大學碩士
現職: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
作品:《遠在北京的家》、《龍脊》等,《百年中國》、《森林之歌(自然篇)》總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