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恩‧威爾斯(Sean Wilsey)為《McSweeney's》文學季刊之編輯,美國暢銷書《State by State》的作者
二○一一年九月十一日,我在去看美國女子網球公開賽時,被扣留了一會兒。那裡的戒備相當森嚴,所有的觀眾都要放下手中的食物、水和隨身的皮包,一位接著一位等著被搜身。其中一名警衛在檢查我的外套時,發現了一個硬殼的東西,大小約略和一副撲克牌相同,我還來不及拿出來讓她查看,那名警衛就驚呼道:「這個是iPhone!」接著,她給了我一個微笑,揮了揮手讓我通過,彷彿蘋果與愛國掛上等號,擁有這個玩意就不會有任何邪惡的計謀一樣。
蘋果代表著美國與企業精神
曼哈頓門市的透明階梯,讓消費者彷彿能清晰地探索蘋果的一切。
現在蘋果,代表著美國與企業精神,但並非向來如此。在一九八○年代中期,蘋果推出的電腦麥金塔達到那時的高峰,市占率竟然低於六%。擁有第一台Mac之前,我曾編寫一個BASIC程式語言,因為手指相當笨拙,只好不情願地敲打著鍵盤,去完成DOS指令。蘋果似乎很早就清楚地意識到這點──電腦是為我們工作。所以蘋果的產品要求簡單,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使用。
幸虧這個完美的原則,蘋果的產品總是外表簡約,內部構造卻相當精密,這讓全世界為此而瘋狂。就連幾周前,我在曼哈頓的人行道上,看到一位流浪漢恣意地玩著他手中的iPhone,雖然那看起來就像是他唯一的財產。
蘋果有個傳統的理念,就是公司的產品必須強而有力、設計精美、順從你的直覺使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變得越來越有使用者的特色。我是個蘋果迷,擁有四台PowerBooks、G4 Cinema Display、兩台MacBook Pros、第一代的iPod、第一代的黑色iPod、一台iPod shuffle、G5、一支舊的iPhone、一台iPad、新的iPhone與MacBook Air,價值估計約三萬美元,其中有六樣正在使用中,更不用說我現在正用來寫文章的這台蘋果。
每次購買蘋果的產品時,我總認為:「他們不可能做出比現在更好的產品了。」接著,他們就會推出更新穎、有如上帝創造出來的東西。以前那些經典商品,像是我已經使用十一年的Cinema Display,最近才開始出現問題。所以有「消費主義輪迴」一說,蘋果總是創造出新產品,既有的不被磨滅,只被取代。
第一代商標邊緣圍繞著一段文字:「在思想的遠洋中,永遠獨自航行。」是源自於英國詩人華滋華斯為牛頓所寫的詩。現在,每個盒子包裝上面,卻只剩「由蘋果加州總部設計,中國組裝。」
蘋果無孔不入深入人心
"有時我會在電腦螢幕前擺出禱告的姿態,彷彿只有它能認同我、了解我。"
我在舊金山長大,距離矽谷四十英里,身為一位舊金山人,「加州總部設計」令我感到自豪,因為蘋果就在這裡成長、茁壯,不是在其他地方。我第一次接觸電腦的經驗,就是使用Apple II Plus,當其他人在Visicalc中製作表格時,我已在計算亮點的角度與速度。
這公司備受愛戴,也非常有錢,但出名的吝嗇,有如一家修道院。心胸寬大的形象只是錯覺,不論總部裡面是什麼,都像是在軍備競賽中,被蘇聯監視的祕密城市。一位已離職的蘋果員工在PC雜誌裡表示:「這是一種緘默文化」。
我居住的地方,最近舉行了社區會議,當地的警官在會議上告知,這個月比上個月多了三十九起搶案,大多數的東西,都是蘋果的產品。搶匪都是趁人們在輸入簡訊,或是講電話的時候,一個分神,身上的iPhone、iPad,或是一台電腦,即使有保護套,還是被搶走,我們稱這行徑為「i搶劫」(iMugging)。
警官不鼓勵使用白色的手機,並敦促居民要刻上序號,然後找警方作登記,警方也會提供一名雕刻師作為協助。當我和妻子提起這件事,她不但興致缺缺,反而回答:「如果我的iPhone被偷了,我會很興奮!因為可以買一支新的。」筆電的發明者艾倫.凱(Alan Kay),在iPhone上市後表示:「賈伯斯就是知道這種渴望」。
蘋果電腦相當漂亮,運作時也很出色。賈伯斯有句名言「成功,就是在世界上留下痕跡。」蘋果電腦使用起來是相當簡單且愉悅,輕鬆地達到目的,就好像登機不須排隊,或是想知道餐廳播放的音樂,不用尷尬地去詢問。蘋果知道我們想要什麼,做出讓我們滿意的全能商品,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專家。
有時我會在電腦螢幕前擺出禱告的姿態,彷彿只有它能認同我、了解我,等待著它告訴我「我是誰」,會帶給我什麼樣的未來──時間彷彿靜止,我如癡如醉地享受這時光。聽起來或許很詭譎,但對我而言是再稀鬆平常不過,這會讓我短暫地脫離iPad和iPhone。當一群一群的蘋果人,各自低著頭看著自己的螢幕,他們的臉因為螢幕的反照,微微透出幽魂似的光芒……你難道不會因此而有點焦慮嗎?這是種緘默文化啊。
去年,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師告誡我和我的妻子,為了女兒著想,要去對抗「螢幕時光」(screen time),因為從螢幕透出的光會激起「Fight-or-Flight」的本性,也就是腦內啡(腦下垂體的分泌物)會被釋放出來,那是類似嗎啡的生化合成激素,會讓你的判斷能力受損。他特別強調「螢幕兒童」的知覺會被麻醉,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但滿合理,因為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這麼多的iPhone被搶走。
比丘圖敦珠津是美國一位有聲望的喇嘛,他工作起來有如蘋果專家,總是下載印度國會圖書館的館藏經文到iPad,為了讓其他喇嘛能仔細品讀。
比丘圖敦珠津跟我提到:「達賴喇嘛在鎮上傳道的時候,我正在盯著iPad。李察.吉爾(Richard Gere)就坐在我的旁邊,於是我問:『你何不為了達賴喇嘛買一台iPad?這樣你也能閱讀他正在傳授的經文。』」然後比丘圖敦珠津開始用iPad分享他的經文給其他的佛教徒。「喇嘛們對於使用iPad交流是很興奮的,因為這個管道相當方便,有點像是羅馬教宗用Mac講道一樣。」
"我問李察.吉爾:「你何不為了達賴喇嘛買一台iPad?這樣你也能閱讀他正在傳授的經文。」"
賈伯斯的獨特備受推崇
蘋果如此地非凡卓越,是因為它的價值、文化,被大多數的人肯定。如此備受推崇,毫無疑問地被深愛著,每個人接受的理由也都不同,但這些都影響著我們的價值──快速、簡單,且可塑造成個人獨特性。約翰.藍儂(John Lennon)曾經說披頭四「比耶穌還有名」,在這世界上還有多少事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呢?
賈伯斯的倔強、古怪,帶著審美觀的個性是眾所皆知,曾經麥金塔電腦在設計時有個硬體,裝在一般使用者看不到的內部,但基於他的審美觀,否決了這個設計。賈伯斯在孩童時期被收養,但他有位親妹妹夢娜.辛普森(Mona Simpson),是位知名小說家。她曾經出過一本書,主角設定為賈伯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他「忙到沒時間刷馬桶」。而賈伯斯也表示「書中約四分之一談到真實的我,我就是那麼獨特。」那本小說主要是描述一位矽谷企業家的女兒,想盡辦法與父親互動。賈伯斯最大的孩子麗莎,也曾在《南西評論季刊》(Southwest Review)寫過一篇文章,提及賈伯斯聽到他喝的湯裡有加奶油時,是如何從嘴巴裡吐出來(因為他是素食主義者),與他在一起時總是吃著各式各樣的沙拉。
在同篇文章中,麗莎也談到和父親在東京大倉飯店共進晚餐的經驗。飯店內有一區充滿了蘋果風格,但挑高的天花板和低矮的沙發讓她想到了麥金塔電腦的內部構造。或許是這樣的反差,讓他們將素食主義拋棄,開始大啖烹煮過的鰻魚和壽司:「他點了太多壽司,才發現我們根本吃不完……,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他是如此的放鬆和滿足,即使餐盤上剩下不少食物,但這些食物,像是食用冰冷的沙拉後,再端上的熱騰騰菜肴,融化了他的世界,突破了他的心防──有了挑高的天花板、低矮的小沙發和一些肉食,還有我,他不再那麼的武裝。」
身為消費者、追隨者,我們所渴望的一切,他都像僧侶一樣,似乎都能滿足我們。別忘了,偶爾他也是個凡人。
(譯者‧辛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