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走了20年的代工機制已遇到了頻頸,第一代創業者如何從宏碁面臨的巨變與調整中,找到台灣戴工業的下一個出路,恐怕是很高難度的挑戰。
繼宏碁(二三五三)調降財測,造成股價的大震撼,三月三十一日鴻海(二三一七)子公司富士康宣布二○一○年財報,結果全年營收衰退八%,跌到六十六.二六億美元,全年虧損二.一八億美元,EPS(每股盈餘)是負三.○六美分。業績公布,富士康股價跳空大跌,一度創下四.五六港元新低價,收盤大跌○.二二港元,跌幅為四.五%。
消息發布後,富士康的新聞稿指出:全球品牌OEM(設計代工製造)市場競爭激烈,手機EMS(電子代工製造)市場舉步維艱,對集團造成價格壓力。產品的改變、持續研發投資皆帶動集團成本。富士康在新聞稿中公開表示未來面臨巨大挑戰,當然股價以重挫回應。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富士康連三年衰退。
富士康連三年衰退 群創與奇美電仍待磨合
富士康業績連三年衰退,去年更出現虧損,顯示代工業營運遇到瓶頸。
二○○七年富士康營收寫下一○七.三二億美元紀錄,那一年手機代工業很好,華寶(八○七八)股價一度漲到二四六元,富士康那一年賺了七.二一億美元,富士康股價也一口氣漲到二十七.七港元。當年富士康市值直逼二千億港元,富士康也很快成為恆生成分股,這是富士康最風光一刻,但是○八年富士康隨著手機代工業式微,營收降到九十二.七一億美元,衰退一三.六%,淨利更是銳減到一.二一億美元,淨利劇降八三.二%。
到了○九年,富士康營收又降二二.一九%,剩下七十二.一三億美元,淨利再降為三八五八.七萬美元,獲利進一步銳減六八.一%。去年富士康營收再降至六十六.二六億美元,變成虧損二.一八億美元,其實富士康上半年已虧了一.四三億美元,全年虧損二.一八億美元,這個虧損已在大家預料中,因為富士康下半年「只」虧七千五百萬美元。
鴻海持有富士康股權達七○.五八%,富士康去年虧了二.一八億美元,約六十四億元新台幣,鴻海必須承擔富士康的虧損達四十五億元之多,對鴻海去年的獲利可能有一些負面衝擊。除了富士康外,鴻海由群創購併進來的奇美電,去年第三季轉盈為虧,出現三十六.三四億元的虧損,到了第四季虧損的金額又擴大。
原先法人預估,若加計歐盟的罰款,奇美電第四季的虧損金額應在一五○億到二百億元,但最後的結果是虧二四一.二七億元,也造成全年每股虧損二.二七元,這比起主要競爭對手友達去年第四季出現一一八.三七億元的虧損,但全年仍小賺六十三.八二億元,還要嚴重一些。
群創併奇美電,本來二合一要拉大領先友達的差距,不過這個目標並不顯著。奇美電只在營收略勝一籌,去年奇美電營收四七三六.九五億元略勝友達的四四二九.九六億元,群創與原先奇美電的磨合顯然還需要一些時間,這一點沒有為鴻海帶來加分效果...(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746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廉價車難成長 比亞迪發展電動車又遇瓶頸
比亞迪公布一○年年報,確立了比亞迪的營運高峰落在○九年。○九年比亞迪營收創下三九四.六九億元人民幣的新紀錄,稅後純益三十七.九三億元人民幣,EPS達一.七七元人民幣,但去年比亞迪營收為四六六.九五億元人民幣,淨利剩下二十五.二三億元人民幣,衰退幅度逾三成。
真正的問題在下半年,去年上半年比亞迪已有二十四.二一億元人民幣純益,與前一年同期比,成長幅度達一○五.五七%,這是個大成長訊號。因此,十月巴菲特遠道從美國來參觀比亞迪工廠,盛讚比亞迪的高成長,並且宣示比亞迪的股票,他終生不賣。受到巴菲特的激勵,比亞迪股價一度大漲到六十四.七港元。
可是巴菲特前腳剛走,比亞迪在去年十月二十八日公布第三季業績竟然獲利只有一千二百萬元人民幣,當天比亞迪股價重挫五.八五港元,跌幅逾一○%。不到一周,比亞迪股價從六十四.七港元跌到四十四.一港元,跌掉三一.八%。今年三月十二日比亞迪公布年報,去年第四季也只賺了九千萬元人民幣,上半年業績成長一倍多,到了下半年變成衰退三三%,顯然比亞迪的成長已經遇到阻力。
○八年金融海嘯後不久,巴菲特以每股八港元投資比亞迪,後來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快速成長,比亞迪股價寫下八十八.四港元天價。一○年元月,比亞迪股價一度跌到五十二.二五港元,後來又反彈到八十八港元,但比亞迪在發展電動車遇到很大瓶頸,中國的廉價車成長也到了盡頭,最後比亞迪把手機代工業務分拆出去,比亞迪電子也在香港上市。
去年比亞迪電子以一六五.四七億元人民幣的營業額創下十.三七億元人民幣淨利,表現差強人意,比亞迪放眼中國3G手機代工業務,及中國的智慧型手機。
不過從股價來看,市場並不領情。目前比亞迪電子股價四.八六港元,市值一○九.六億港元,P/E(本益比)只有八.九倍,比亞迪電子在○九年分拆時,股價一上市就漲到九.二一港元,如今股價只有當年上市高價的一半,且P/E逐漸壓縮,可看出兩岸代工業巨擘,都面臨新挑戰。
從郭台銘、王傳福面臨的挑戰,可以看出兩岸代工業都面臨沉重壓力。台灣代工業務的式微,首當其衝的其實在五年前的手機代工業已經出現警訊,華寶與華冠都是顯著的例子。
華寶當年為Motorola手機代工,○六年營收創下七一五.六六億元新高,那一年華寶股本五十二.三億元,稅前賺到五十七.九四億元,每股盈利達十一.○八元,稅後純益五十二.三六億元,正好賺足一個股本,而那一年華寶的股價也漲到二四六元。
手機代工早已走下坡 吃到蘋果才沾光
隨著Motorola的式微,華寶的手機代工業務也一年不如一年。到了○九年華寶EPS只剩下一.三元,去年則是連三季虧損,前三季已虧了三.九六八億元,上個月花旗環球認為華寶今年仍然會虧很大,將目標價調低到十六.五元。華寶宣示將從手機轉向平板電腦代工,不過效益尚未顯現,華寶的股價從五年前的二四六元跌了五年,雖然有NB產業的戰將陳瑞聰親自領軍擔任董事長,但是並未殺出重圍。
另外,一直為Sony Ericsson代工手機的華冠,經歷了○七、○八年兩年的巨額虧損,這兩年暫時穩住局面,但是每股淨值已跌破十元面額,一直以來都是華寶集團的負擔,最後不得不引入葉國一的英業達資金來支援。
手機整機組裝代工業很早就已式微了,過去供應手機零組件的閎暉、美律也走過風光歲月。閎暉股價一度漲到二五六元,如今剩下七十幾元,美律一度漲到一四四元,如今也僅剩下四十幾元,手機代工業務不支,零組件廠也受到影響。富士康業績連衰三年,也是手機業務受到衝擊。傳統手機業務已經沒落,Motorola當年何等風光,如今已分拆。Nokia是九○年代全歐洲的驕傲,但這十年來,Nokia手機市占率雖仍獨占鰲頭,但是智慧型手機崛起,Nokia沒有找到制高點,股價也跟著每況愈下,一度跌到只剩天價的十分之一。
去年我們看到聯發科奔馳了十幾年,也重重摔了一跤。聯發科一直相信今日山寨是明日主流,結果真正變成主流的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立足山寨大本營的聯發科,如今連轉身都很困難,蔡明介將面臨此生最關鍵一戰。
這三年,蘋果(Apple)把戰場開到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幾乎創造了贏家通吃的戰局,一開始,國內IT業者認為能吃到蘋果單子沾沾自喜。一些靠在蘋果陣營的廠商確實出現很顯著的成長,最具代表性的是大立光與玉晶光在相機鏡頭模組,成了蘋果大贏家,最顯著的是玉晶光。沒有蘋果單子的年代,玉晶光虧損三年,幾乎虧掉三個股本,但去年加入蘋果行列,EPS就跳升到七元以上,大立光去年EPS達三十元以上。
靠硬體製造創造價值 不如生產內容
宏達電靠自有品牌以及靈活的營運策略,躋身至國際IT產業行列。
另外,吃到蘋果觸控面板訂單的宸鴻,去年EPS也在二十元以上,蘋果電腦創造了蘋果供應鏈的廠商,但蘋果的商業模式與過去PC、NB純代工模式不一樣,當PC與手機匯流到智慧型手機,小筆電蛻變成平板電腦時,昔日像戴爾、惠普的代工業務模式也隨之全然改變。
宏達電(二四九八)是智慧型手機激烈競賽下的贏家之一,宏達電股價漲到一一九五元,市值已逼近一兆元新台幣,等於越過三百億美元門檻,宏達電已躋身國際級IT產業行列,成為台灣的榮耀。但除了宏達電及其他相關蘋果供應鏈的贏家外,台灣代工業的輸家卻是哀鴻遍野,這次大水沖倒品牌大廠宏碁電腦,也株連代工廠商仁寶與緯創,下一回合,華碩、和碩恐怕仍有硬仗。
當iPad席捲全世界的時候,台灣NB的黃金時代已進入尾聲,但是更殘酷的還在後頭。從iPad、iPad 2到iPad 3,平板電腦的世代演進,價格一定愈殺愈便宜,今年若平板電腦全球可銷售六千萬台,那必然意味了NB的空間遭到極大壓縮,只能祈求新興市場創造更大的成長空間。
但是iPad系列若持續席捲市場,也將意味了硬體製造在價值鏈所占的地位會極其微小,下一個創造價值的地方會來自內容(Content),App Store已經逐漸發揮威力,台灣IT產業如何在蘋果的軟體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將是一個高難度挑戰。
這也意味台灣走了二十年的代工機制已遇到了瓶頸,而這二十年來領導台灣代工產業奔馳的第一代創業者,如郭台銘、林百里、許勝雄、陳瑞聰,甚至是半導體的張忠謀都仍在第一線上,大家如何從宏碁面臨的巨變與調整中,找到台灣代工業的下一個出路,恐怕是個很高難度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