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原本只是充滿熱血,想要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的林燕山,意外打開了照護產業的新商機。因為不懂醫療,讓他更專注於打造資訊平台,把合作夥伴的使用成本減至最低。現在,他成為產業內的要角,更準備把經驗輸出國外。
從小在嘉義朴子長大的林燕山還記得,當年一來到台北工作,最強烈的感受就是與左鄰右舍的疏離感。「在鄉下如果哪一家要割稻,消息一下子就散布出去了,大家也都願意來幫忙;可是在台北,樓上住了誰都不曉得。」因此,他不但積極投入社區營造工作,擔任過民輝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甚至在二○○二年時還把眾人稱羨的公家機關鐵飯碗辭掉,轉而投入遠距照護產業,重拾以前的互助經驗。
結合國際大廠 一年推出一代新產品
提起看好遠距照護的原因,林燕山不好意思地笑說,他也是經過一陣摸索,才找到這個方向。「像民輝社區其實早早就把內部網路布建好,可是一直找不到好的應用,」他舉例,包括安全監護、集體團購等業務都嘗試過;後來,看到政府開始大力推動健康照護產業,才著手認真研究。
全然沒有醫療背景的他,決定先從最熟悉的資訊平台切入。指著擺設在辦公室裡的第六代「寶貝機」量測器材,林燕山回憶,第一代寶貝機的功能其實十分陽春,「當時只能測量血壓;可是現在最新的機器已經可以測到七項指標。」他補充,以往要特地到醫院才能量測的心電圖,現在也可以在家中完成。
有趣的是,林燕山並不自己製造每種機器,而是向歐姆龍(OMRON)、強生藥廠等國際大廠下訂單,自己只做最末端的組裝。「醫療不是我們的專業,但我們的長處就是把量測出的結果整合好,提供給醫院進行分析。」他透露,真茂科技目前約五十名員工中,就有超過三十位屬於研發部門,包括通訊、電機工程、還有醫療器材等背景,目的就是要把這個資訊平台建構好;「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做到每年推出一代新產品了。」
除了建置資訊平台,另一個關鍵是醫療院所的合作。「這部分其實沒有我們想得困難,」林燕山指出,其實醫院都曉得遠距照護的重要,「問題在於,他們不曉得該怎麼做;現在有我們反而好。」他進一步解釋,醫院的專長在於健康資訊的分析診斷,恰好與真茂擅長的資訊蒐集整理形成互補:一般人只要自己在家裡做完檢測,幾秒鐘之內,檢測結果就會傳送到合作醫院的照護中心,「如果醫院發現數據異常,馬上就會發簡訊或者電話聯絡了解。」現在在大台北地區的合作醫院,就有台大、耕莘、北醫等三家。
結合醫療院所 分析用戶的檢測結果
耕耘了八年,真茂也終於小有成就。○三年剛創業時,採用真茂科技寶貝機產品的用戶總共只有一千多戶,七年下來,已經累積到將近三千戶,成長了一倍。「我們就是把平台建構好,讓任何人都可以進來合作,」林燕山指出,真茂的合作對象,除了醫院以及社區為主,也開始有建商主動找上門。「三年前遠雄建設的二代宅還在預售,就要跟我們合作,今年年初已經開始陸續交貨了。」談起這個案例,林燕山掩不住欣喜,「他們一口氣就訂了一七八台,比帝寶的住戶數還多!」而除了一般住家,真茂另一個重要的市場在護理之家與安養院,林燕山估算,以全國護理之家共有五萬床的規模來看,真茂已經占有約一萬床的服務量。
他還透露,這整套的遠距照護平台,也開始引起國外的興趣。「北京的協和醫院、三○一醫院都來看過了,他們也都想要應用在自己的醫療體系,我們七月分就會談定合作內容。」問起對方的採購數量,林燕山只保守地說,「應該不會太少。」此外,連一向被視為長期照護標竿的日本,也有兩家照護機構看上真茂的技術,準備帶到日本。
但最讓他興奮的,還是台灣在明年即將上路的長期照護險。「這就像是健保,只要一般人都有最基本的照護服務,衍生商機自然會一一浮現,」即使市場上充滿各種競爭者,林燕山還是很有信心。「只要把平台架設好,減低使用者負擔,絕對有生意可做。」
真茂科技
成立時間:2003年
負責人:林燕山
資本額:8千萬元
獲利狀況:年營業額約1億元,每年獲利約10%
打開商機關鍵
硬體:「寶貝機」產品介面簡單好用,只要在螢幕上點選,做完整套檢測所需時間不到5分鐘。
軟體:把合作醫院的成本減至最低,如台大醫院的遠距照護小組不到50人,就可以監看超過200個用戶的健康狀況。
營運模式:不第一線面對用戶,只做資訊整合平台,借助醫院的專業醫療能力擴大服務規模,反而吸引更多醫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