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全球經營的制高點,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很清楚如何切割台灣與中國的利害關係,台灣必須要轉型生產創新、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環顧各國,沒有一個可以跟台灣拚;台灣人才濟濟,做事又確實認真,現在全世界自行車是台灣最好。」劉金標如此堅信。
二○○○年,正當全球企業歡呼安然度過千禧年,冷颼颼的寒風吹向台灣自行車產業,到了○三年,更進入了冰冷刺骨的寒冬。
原因是出口量急速銳減。根據台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統計,由全盛時期的一千萬輛年出口量,降到○二年的四二○萬輛,○三年再往下,出口量只剩三八五萬輛。
九○年代後期,大規模的中國自行車業者進入全球市場,低成本的磁吸效應,使台灣OEM訂單嚴重流失。與其他傳統產業一樣,台灣自行車業者不得不外移,在一九八七年兩岸交流開放後,陸續到中國投資設廠。
台灣自行車業者在中國的布局,在一九九二年巨大到昆山設廠後,達到高峰。巨大吸引了台灣配套廠與成車廠群聚昆山,形成台灣自行車產業聚落分支,而且規模大上許多。
赴中國設置生產基地,讓台商得以維持成本優勢,卻讓台灣的自行車產業面臨空洞化危機。一九九七年,台灣將蟬聯十六年之久的自行車王國美譽拱手讓給中國,二○○○年,中國自行車的出口量與出口值雙雙超越台灣,「微利殺死創新,大家都投身價格戰,高價專賣店節節敗退。」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教授劉仁傑說。
「六年前,台灣自行車產業非常窩囊,好像再怎麼努力也看不到明天,大家都認為沒救了!」巨大董事長劉金標形容,廠商一家家出走到中國,投資規模都比台灣大好幾倍,世界大廠直接跳過台灣自行車展到上海看展。難道台灣要像日本一樣,永久退出全球自行車主要供應國行列?
眼看訂單持續移到中國,巨大台灣廠的員工非常緊張,很多人跟公司請命,可不可以不要移得那麼快?留線生機給台灣廠。
「先認輸!」這是台灣自行車教父劉金標給台灣員工的答案。每回聽到同業感嘆台灣沒救了!他就會心想,真的如此嗎?有什麼方法可以扭轉劣勢?
劉金標仔細觀察,當時台灣只是將生產移至中國,自己還掌握了研發、營運管理、設計製造的關鍵性能力,「面對困境,該認輸的要認輸,把中低階產品放給中國去做,手空出來才可以做其他的事。」
認輸後的下一步,是想法子脫胎換骨,面對形勢比人強,巨大將台灣廠定位為朝向高級化發展。
自行車產業可以分為成車廠與零組件廠,生產運作以成車廠為主導,特色是產業分工極細,零件大小合計兩千多種,每種零組件都有專業製造廠,單憑巨大一己之力無法扭轉大環境的頹勢。「改造產業,不是一家廠商就能做起來,但龍頭有責任保護產業。」劉金標認為,要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打拚,凝聚重建台灣自行車產業共識,才有可能成功。
二○○二年,劉金標主動邀約台灣第二大自行車成車廠美利達開會。巨大由劉金標、羅祥安與顏清鑫三人出席,美利達則是董事長曾鼎煌、總經理曾崧柱等三人,雙方約在台中福華飯店,「他們一聽完我的想法,非常樂意,最後我們決定成立A-TEAM。」巨大派出羅祥安負責,美利達則是總經理曾崧柱,兩大成車廠都是由執行長親自參與、主導,宣示對A-TEAM的重視。初期除了巨大與美利達,還包含九家協力廠商,共十一家。
在產業界,策略聯盟實例比比皆是,但A-TEAM絕對是台灣特產。雙方的合作關係是提升為生命共同體,以「Future of Cycling」、「Power of Partnership」、「Passion for Cycling」為精神與理念,並透過協同管理、設計、行銷等創造台灣自行車業的高附加價值產品。
經過六年努力,台灣成為全球高級自行車創新產品的供應重鎮。台灣自行車產業在空洞化危機後,透過A-TEAM扭轉劣勢,大幅提升高級化產品實力。
(本文摘自第十一章)
■捷安特傳奇:GIANT全球品牌經營學
作者︰林靜宜曾擔任《遠見》雜誌資深記者,以及二十餘本刊物與書籍的主筆,內容涵蓋企管、財經、人文、科技、教育等領域,現專職寫作。主要作品有《飽滿的稻穗—黃仲生》《發現台灣藍海》(共同著作),並負責《淚光奇蹟-陪伴曉鈴的病床手記》、《重建美麗台灣》、《刀裡藏笑》的採訪整理。
出版:天下文化(2008年11月)
■我的環台夢:劉金標的73歲自行車環島日記
作者︰劉金標口述、藍麗娟採訪整理
出版:天下雜誌
內文簡介︰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首度以口述方式記錄而成的書籍,書中詳細記錄劉金標環台15天行程點滴、個人雜憶,以及10多位社會賢達與其同行後的感言。一部夢想奮鬥的故事。
■打造亞洲新品牌:全球化的品牌策略
作者︰保羅·泰柏勒
譯者︰蘇宇
出版:財訊
內文簡介︰作者除了提出品牌經營的基本要素,並以不同的亞洲品牌為例,說明這些商品如何邁向明星品牌的康莊大道。另外指出國際經濟版圖的移轉是促成亞洲品牌化運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