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餘過去三十年來投入難以估計的人力與成本研究新製程,如今,可說是到了開花結果的階段。幾經受挫的造林實驗開發出新的非木作物紙漿原料,不能砍伐的樹木也為永豐餘累積了可觀的碳權價值。只要盡心盡力,企業與地球也可以雙贏。
不只是一般民生用紙回收,新屋廠還免費替客戶進行完全保密的「水銷」回收,也就是在各單位人員的監控下,直接將待銷毀文件倒入紙漿槽中。水銷的紙張種類包括銀行帳冊、軍方與政府機關的過期文件,甚至是過期的SOGO禮券、樂透彩券、高速公路回數票等。
永豐餘以文化用紙起家,一九八八年建廠的新屋廠,則專門搶進工業用紙市場,當時的原料就是以廢紙為主。
尤其這幾年,環保潮流當道,周玉龍說,「我們的客戶如Sony、佳世達等大廠都會來工廠看,會追蹤紙原料的源頭,還會問,製造這些回收包裝盒產品,能降低多少碳排放量。」去年,友達甚至願意為符合環保標準,犧牲包裝盒潔白度。客戶緊迫釘人,讓永豐餘不敢鬆懈。
新屋廠改善製程節能省水
在一般人印象中,造紙業始終是高汙染、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新屋廠自建廠以來就不斷在製程上改進;以用水為例,單日用水量由一九八八年的二.四萬噸,如今已降低到一.四萬噸。周玉龍說,平均一年要花上兩億元做製程的改善。
在歐美,目前生產一噸工業用紙只需五噸水,新屋廠則使用八噸的地下水。周玉龍說,「其實生產一噸工業用紙,需要用水四、五十噸,但新屋廠盡量回收流程中的水,以生物酵素過濾後再反覆利用,之後排放出去的水,甚至可以在工廠的池塘裡養魚。」讓新屋廠更驕傲的是,「每當新屋鄉附近停水時,新屋廠會開著自家的消防車,裝著工廠處理過的乾淨排放水,提供附近居民需要的民生用水。」
在能源方面,一九九五年,新屋廠建立汽電共生廠以提供廠內八成電力,原本使用重油、煤等燃料,後來為因應環保要求,開始尋找替代燃料。那時試燒了很多東西,最後發現廢輪胎因熱質很高,是取代煤最好的燃料,又可以解決台灣廢輪胎過剩的問題。
於是,公司投資五千萬元改裝爐子,「我們的爐子溫度很高,廢輪胎可以完全燃燒,不會產生戴奧辛等有毒氣體。」周玉龍解釋說,一公噸廢輪胎可取代一.五公噸的煤,目前新屋廠一天需要一三○公噸廢輪胎,可取代近兩百公噸的煤。只是公司每年還是有節能目標,今年要再節省五%的用電量。
造林累積數十億元碳權
其他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如煤灰就提供給台泥當水泥原料,汙泥提供給磚廠,還有一些廢紙裡的鋼絲、塑膠,就分別供給鋼鐵廠、塑膠廠,新屋廠可說是零廢棄物。
新屋廠的製程改善,只是永豐餘集團在環保努力的一個例子。其實,對造紙業來說,最頭痛的永遠是紙漿原料的取得,為此永豐餘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與努力。早期,為了取得原料,永豐餘、中華紙漿與台塑集團一起與林務試驗所合作造林,林地面積近四千公頃,其中永豐餘自購一三○○公頃的林地,另外則是向農民租地造林。
曾參與當時計畫的永豐餘總管理處研究中心高級專員黃慶鐘說,當時聽從林務試驗所的建議,從菲律賓引進銀合歡樹種,因為在菲律賓當地,銀合歡生長的速度是一般樹種的二、三倍,「但沒想到引進台東後,才發現氣候不同,風又太大,銀合歡樹榦很脆,颱風一來就吹倒一大半。同時,樹榦長到約直徑四.五公分後就只抽高,不再變粗,根本不適合用來造紙。」
這次計畫算是徹底失敗,除了木材不能用外,還要賠償農民的損失,永豐餘為此賠了兩億元以上,這在當年,算是相當大的數目。
但是當時的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仍不放棄,要求員工徹底研究什麼樹種最符合效益。於是五年後,黃慶鐘等人從南美洲引進雜交過的油加利樹(桉樹),再培養出變種油加利樹種,以適合台東當地的環境;又花了三、四年大量組織培養,以一公頃兩千株的密度開始種植。
黃慶鐘說,這種變種油加利樹約三年就可以長到胸高直徑十公分,到達適合造紙砍伐的程度,但通常都會等到六年再砍伐,造紙效益更佳。
只是造林速度趕不上紙漿廠的需求,而且台糖甘蔗產量也下降,一九八六年永豐餘的台東紙漿廠就因原料不足而關廠。一九九一年,政府為強化水土保持,不准永豐餘在自購的林地上種油加利樹,而改種台灣一級闊葉木如肖楠、台灣櫸、烏心木等約兩百萬棵樹。
雖然無法用來造紙,但在碳權可計價的今日,這塊地卻也為永豐餘累積了三千多萬元的碳權。另外,永豐餘與中華紙漿合資的鼎豐公司,近年在中國廣東、廣西合計造林面積達六十萬畝,到二○○九年,永豐餘累計的碳權金額將達二十五億元左右。這也是永豐餘意外的收穫。
二○○五年時,永豐餘在中國江蘇省興建了一座年產四十五萬噸的紙廠,何壽川又要黃慶鐘去找適合造林的林地,黃慶鐘等人花了半年的時間在長江流域做了林相調查,但評估的結果發現,即使有符合的林地,運費成本也過高。同時,伐木造紙已不符環保要求,於是何壽川又下了指示,希望在他退休之前,能找出比稻草好(稻草含矽量高,在造紙過程中會損壞機器設備),又比油加利樹長得還快的原料替代品。
開發出非木作物紙漿原料
幾經研發與努力,黃慶鐘終於發現有幾種草與樹木雜交後的非木作物,他說,「目前已經進入試種期,這種雜交非木作物三個月就可以長到兩、三公尺高,一年可收成四次,可提供的紙漿原料是一般樹木的數倍以上,而且不會得病。」
同時,永豐餘也請來生化博士湯俊彥,研發生物酵素製漿法。湯俊彥說,「植物的纖維很緊密,傳統製漿需要耗去很多能源研磨纖維,但以生物酵素處理後,植物纖維就會自行軟化。」前年七月,永豐餘位在高雄的久塘廠開始以生物酵素處理紙漿後,一年可節省三千多萬元的電費。現在永豐餘在台灣的五座紙廠都已開始用生物酵素處理紙漿,一年共計省下五千多萬元的電費。
目前,永豐餘計畫在新屋廠著手籌設小型示範紙漿廠,以非木作物為原料,再以生物酵素處理製漿過程,預計在三年內找出商業化的模式,未來將全面取代現有的造紙製程。湯俊彥說,「這是項全世界首見的革命製程,未來還可以將這套技術轉移賣給同業,屆時又是一筆可觀的收益。」
永豐餘造紙董事長邱秀瑩說:「我們今年要推動高中以下學校的課本、參考書、作業本等都使用再生紙,這樣一年可少砍伐二十三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樹。」
永豐餘紙業創立至今已七十二年,為了企業永續經營,也為了與地球共生,過去三十年來投入難以估計的人力與成本研究新製程,如今,可說是到了開花結果的階段。過去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幾經受挫的造林實驗不僅開發出新的非木作物紙漿原料,不能砍伐的樹木也為永豐餘累積了可觀的碳權價值。
誰說企業一定會危害地球環境,只要盡心盡力,原本高汙染的造紙業,未來將可能成為零汙染的產業,永豐餘就是一個企業與地球雙贏最好的例子。
1991年改種肖楠、台灣櫸、烏心木,至今在台灣累積碳權3000多萬元。2001年在廣東與廣西造林60萬畝,到2009年累積碳權24.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