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實現升值承諾,2008年北京奧運逐步升溫,過去兩年,大中華經濟勢力一路暴漲,從港股一路延燒到陸股,成為全球資金追逐的焦點,形成「大市崛起」。今年最新出爐的「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大陸企業的版圖快速擴張,中國工商銀行一上市,就摘下市值龍頭的寶座;相較之下,台灣企業的市值占有率大幅度下降,即使價格不貴,投資人依舊缺乏信心,政策也未見明確的方向。不過,台灣最差的狀況已過去了,股市既然能攻到8000點,後勢必定不止於此。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大陸經營有成的台商,紛紛回來加碼旅館、房地產,一旦政策出現曙光,就是台股絕地大反攻之日。
「你不是上禮拜才去香港和大陸嗎,怎麼明天又要去?」「你應該問我為什麼現在還在台灣,現在大家都往大陸去了,誰常常留在這兒?」生華創業投資董事長、前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在電話裡笑著對記者解釋他頻繁的出國行程。
儘管最近國內為了奧運聖火傳遞、總統候選人的新聞吵得沸沸揚揚,兩岸關係也沒有新的進展。但是,一年來仍有四百多萬人次國人往來大陸,在大陸的台商及家屬也高達一百多萬人,兩岸三地往來猶如家常便飯,無論是經商、工作或投資,好比一個大型的「華人商圈」。
從國際的角度,誰也不敢輕忽這個華人商圈的勢力,因為這是一個十四億人口、年產值三兆美元的大市場,占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十分之一產值,以經濟學的角度,大中華商圈還是個充滿活力的新興市場。
財富板塊位移 今天的新興市場 明日的經濟強國
北京大學教授王其文說,他研究全世界人口超過五千萬的二十三個人口大國,無論是按美元匯率計算,或依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中國過去十年分別高達一二%和一一%,居人口大國之冠。
不過三十年前,中國還深陷在貧窮的泥淖。王其文說起一個小故事,一九七三年鄧小平率團赴美參加聯合國會議,全中國所有銀行的美元湊起來,竟然只有五萬美元,當時的外匯存底還是負八一○○萬美元,到了飯店每人只有三塊美元零用,鄧回國後只給孫女帶了一塊巧克力當禮物。中國的外匯存底從當年的負數,到今日超過一兆美元、全世界最高的美元儲備,只花了三十四年。
「不到二百年前,一八二○年,大約是清朝嘉慶年間,中國國力正盛,當時美國GDP(國內產值)只有占全世界的一‧ 八%,中國高達三三%,那時候看美國,不就是現在的『新興市場』嗎?」深入研究中國經濟的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從古今中外的長期觀察,來看全球財富板塊的移動,的確讓世人對中國的未來充滿想像。
《今周刊》已經是第四度進行「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本刊認為三地互動頻繁,本來就是區域內利益一致的經濟體。去年,中、港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順差來源,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的比較,具有財經趨勢上的重要意義。
台商本來就是大陸投資的主力之一,雖然官方統計只有五百多億美元,但學者專家一致認為,台灣民間有高達一千五百億到二千億美元間的資金投資大陸,上市公司依靠大陸作為生產基地十分普遍,三地經濟血脈相連,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的風貌具體而微地展露華商時代的變化。
股改加油添火 中企上市熱 金融股上演夢幻行情
去年以來,是中國股市大躍進的一年,在股權改革(簡稱股改)完成後,大型企業除了在香港上市外,幾乎都會在中國上市,又新又大的企業輪番上市,排名也跟著活蹦亂跳,勾勒出百花齊放的豐富生態。
二○○五年市值第一名是匯豐控股,代表香港自由開放的金融環境受到肯定;去年變為中國石油,反映了油價上漲以及中國需求;今年的冠軍寶座則是中國工商銀行,第一次進榜就拿下冠軍寶座,同時也拿下全球銀行市值的后座,中資金融勢力抬頭,不言可喻。
包括市值最大的工商銀行、第五名的中國銀行、第十一名的交通銀行、第十八名的招商銀行,本益比都高達三十倍,中國人壽更高達四十九倍,平安保險也享有四十四倍的本益比,反觀全球布局的匯豐銀行,本益比卻只有十三倍,中國題材的加持,果然十分具有夢幻的特質。
最近,知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所發布的「銀行業價值創造報告」顯示,與世界成熟同行相比,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來源,仍然是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從中賺取大量的利差,與世界上成熟的同行相比,要走的路還很長。
無論是國際或中國境內的熱錢,在人民幣升值及奧運利多的牽引下,依然源源流向中資股,包括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企業的本益比,都高達四十倍,台灣陸續公布去年業績,交出很好的成績,卻只享有平均十九倍的本益比,如果扣掉銀行業的虧損拖累,像台塑、中鋼、亞東、電信三雄、台泥等集團,本益比都不到十五倍。
去年以來,中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股價綜合指數(簡稱上證綜合指數)大漲二倍多,加上新的大型上市案不斷出現,使得一千大企業排名,起了結構性的變化。去年第一千大企業是大陸的長豐汽車,市值台幣七十九億元,今年則是香港的白馬戶外媒體,市值一八四億元,進榜的最低「門票」價格上漲一倍有餘,大中華經濟勢力抬頭,資本市場跟著水漲船高。
一千大消長 上榜家數與市值 皆呈「中盛台衰」
不過,令人憂心的是,台灣資本市場的影響力迅速衰減。在一千大企業中,台灣企業去年還占有二八九家名額,今年只剩下一七二家,大幅衰退了四成;香港中型企業也被擠出榜外,從三四八家降為三百家;中國上市公司則是從三六三家,大增到五二八家。
市值方面也呈現「中盛台衰」的現象,台股進榜企業市值十七兆台幣,僅較去年小幅成長二‧三%;香港上市公司進榜市值九十五兆元(含香港上市中資企業的總市值)、成長七四%;中國進榜企業市值三十一兆元,大增了二.六倍,拉升的力量有兩股,一是新公司上市,二是舊公司股價大漲,形成資本市場的新勢力。
台灣股市在一千大企業中難抬頭,最大的根源就在於經濟上的箝制。由於投資大陸設限,全球最大的封測廠日月光,一度有意藉私募基金完成下市;許多公司不需要新資金擴充,反而紛紛辦理減資,削弱了市值;擴充中的企業如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則選擇到香港上市,未來包括食品類的統一、大成,還有一些電子及傳產公司,都有赴港上市的打算。
除了上市公司紛紛往外跑,台灣本地人也沒信心,對外證券投資自○五年第四季以來,連續三季,每季淨流出百億美元以上,資金外流、能夠拉升台灣內需的大陸觀光客卻遲遲不能成行,導致經濟表現在三地敬陪末座。
台商的契機 緊扣中國內需 打通行銷、 品牌二脈
「台灣不會再壞,只有更好」,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蕭萬長,三月底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論壇中,明白而堅定地對在場的中國及香港代表們指出,台商擁有堅強的經營實力,兩岸最大的交集就在全球市場。台灣應加強推動兩岸關係正常化,大陸則應協助台灣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最終希望建立「台灣自由貿易區」,發揮「兩岸共同市場」的作用,在行銷和品牌上,有更大的合作空間。
過去,中國一直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三月底,知名英國品牌Burberry,要把英國的廠房關掉移到中國,王室出面請命都沒有用。這是擋不住的趨勢,一件市售六十英鎊的POLO衫,在中國的生產成本只要四英鎊,在英國卻要十一英鎊,生產成本相差近二倍,中國低成本的威力,迫使全球不斷改變分工方式。
大量的工廠改善就業、帶動民生後,經濟成長的動力將從世界工廠轉變由內需市場帶動。今年農曆年,消費零售及餐飲均大幅成長一五%以上,中國商務部觀察到,商家的促銷手段,從價格競爭轉向服務及品牌,包括品牌家電、黃金飾品熱銷,在農村已有不少人騎著摩托車拜年,消費的結構不斷升級。
出口和內需雙引擎帶動中國,這將是未來五年最重要的投資主軸,過去十年,台商已經精準掌握中國出口的優勢,未來更會持續抓緊內需市場,是深耕大陸廠商的大機會。
無論是港股或台股,只要和中國需求、奧運題材沾上邊,包括終端產品的品牌,以及食品、水泥、石化、紡纖、紙業、百貨、零售等等,未來都是全世界投資的焦點。再加上台幣貶值、人民幣升值的助攻,在台灣的中國收成股的機會愈來愈好。
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日前發下豪語,公司的年營收成長率,要達到大陸GDP成長的兩倍,十年內要讓公司的年獲利,由目前的二億美元,增加十二倍,達到二十六億美元。
今年將生產二億雙鞋子,賣到全世界的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日前也宣示,將整合中國各地行銷通路,以「勝道(YY Sports)品牌」,兩年內將大陸零售店擴大為三、四千家,未來要挑戰成為全世界體育用品最大連鎖通路,不排除在香港或上海申請股票上市。
投資風向球 中國概念 仍將縱橫台股各類股
除了康師傅、寶成這批資深台商積極進攻內需市場,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也正產生位移,擁有十分靈敏「投資鼻」的胡定吾觀察到,台商已經逐漸減少在華南地區的投資,而增加北方的投資,例如環渤海的青島、山東等地,高科技的生產基地逐漸北移。
台商北移的趨勢,一方面是及早因應沿海工資上漲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分散在大陸的生產基地,可以收到「以投資換市場」的效果。在投資地方的同時,也可以試探性的拿到進入內需市場的門票,例如鴻海集團就不斷新增山西、河北、山東、湖北、東北地區,做為中國第一大創匯廠商,郭台銘已躋身紅頂商人之列。
從投資的角度,在中國已經有生產基礎的台資,再跨入內需市場時,在同文同種的優勢下,更令人矚目。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認為,未來大陸台資企業回流,經濟實力將更勝過本土企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概股將逐漸成為台股的主流,雖然台灣的電子股很強勢,但如果帶有中概色彩的電子股,本益比應該更高,金融股也一樣,這些帶有中國色彩的強勢中概股,將影響台股的結構。
在消費型的內需之外,中國的公共建設商機同樣誘人,未來五年將花二兆人民幣投資鐵軌及捷運工程,未來六年將花八千億人民幣投資電力設施,這些建設的資本支出,都是廠商眼中的肥肉。
台灣的活水 兩岸解凍 加速產業轉型及國際化
再把焦點轉回台灣,既然經濟最大的癥結在兩岸,最差的狀況也不過如此,一旦陸客順利來台,必將直接拉動台灣的內需,包括飯店、零售、房地產、航運都將呈現谷底回升的轉機。
當然,兩岸經濟直接往來,必然會面臨貨幣兌換的問題,黃仁偉針對新台幣及人民幣的匯率有深入的研究,他表示,目前光是兩邊一年的通匯成本,至少高達十億美元。未來如果大陸觀光客來台,貨幣兌換問題將浮上台面,新台幣也會面臨港幣的問題:到底要跟著美元?還是要隨人民幣波動?
如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一年二百萬人進人,每人每天消費一千元,五年下來就有一千億元台幣的總消費額,如果再加上旅館、道路建設,大量的人民幣留在台灣,必然有強烈的兌換需求。
而目前兩岸往來中,最弱的一環就是金融業,曾任央行副總裁、財政部長,現任中央信託局董事長的許嘉棟表示:「金融業在政府的壓抑下,對兩岸的布局,遠落後於貿易及投資的往來。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互設金融機構據點,其次是通匯與貨幣兌換。」
長期關注金融業的立法委員李紀珠也說,台灣服務業較無國際競爭力,如果透過兩岸交流,不只可提升競爭力,而且未來服務業的成長率絕對會高過製造業。
從產業結構來看,台灣的製造業最早外移大陸,台商的優勢在於全球運籌管理、供應鏈的整合,但是金融業的交流卻才剛開始,台灣業者或專業人才,再加上台商客戶的實力,在大陸的確能大展身手。最近大陸上投摩根發行基金,創下首日募資九百億元人民幣的紀錄,總經理王鴻嬪即來自台灣投信界;中國最大信用卡發卡行招商銀行,總經理仲躋偉出身中信金,金融業高階人才在對岸行情看漲。
從現在放眼二○○八年,台灣的政局雖然難以逆料,但三地人民的交流愈加密切,已是不可擋的趨勢,雖然台灣在過去七年經濟表現落後,但民間仍有優秀的人才,以及實力雄厚的台商經驗,在兩岸逐漸開放的過程中,如果能如許嘉棟所言,「政治爭議放兩旁,經濟民生擺中間」,將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