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上高超的養殖技術,使得台灣的養殖鰻魚無論成本、品質,都優於日本產鰻魚,不少台灣鰻魚養殖戶已回流台灣,讓這個含金量很高的養殖產業重獲生機。
每當看到日本美食節目介紹烤鰻魚時,日本人總是自吹自擂,日本的鰻魚最好,但殊不知台灣的鰻魚,品質並不輸日本,其中因氣候、水質的因素,中部地區彰化、雲林一帶所養的鰻魚,公認品質最佳。
「鰻魚是水產養殖中,『含金量』最高的魚種之一!」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助理教授冉繁華指出。台灣以往有「鰻魚王國」的稱號,最高紀錄一年出口金額高達台幣二百多億元,雖然目前在大陸低價競爭下,產量大不如前,但每年出口金額仍高達七、八十億元,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養殖魚類,而鰻魚最重要的出口市場是日本。
日本鰻魚品質不如台灣
由於日本有歷史悠久的食鰻文化,占全球鰻魚消費量九七%,一年約消費十五萬噸鰻魚,以每年七月底的「土用丑日」這個特殊節日來說,光是這一天,全日本每人吃一條鰻魚,吃上一億條,消費量便達兩萬公噸。
台灣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因鰻魚特殊的洄游特性。據日本東京大學塚本勝巳教授的研究,日本種鰻魚(俗稱白鰻)產卵地於關島西北方兩百公里的駿河海山,初生鰻魚隨著黑潮北上,第一個到達的陸地即是台灣,時間約在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之間。
由於最大市場日本的旺季在每年七月,第一批捕撈到的台灣鰻苗,經七、八個月的養殖期,正好趕上丑日節慶需求,時間掐得剛好。此外,鰻魚本身在十度水溫以下,便進入冬眠狀態,不利鰻魚成長,像日本的鰻魚養殖幾乎都透過加溫養殖方式讓鰻魚長大,而台灣水溫低於十五度的時間並不多,因此無論成本、品質,都優於日本產鰻魚。
不過,鰻魚也不能在太熱的環境下生長,否則不但肉質不佳,更容易暴斃,因此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彰化、雲林是最適合養鰻的地點,其中鹿港一帶沿海土壤飽含鹽分,不適合種植,但卻適合鰻魚生長棲息,更是台灣鰻魚養殖的發源地,一度鹿港地區鰻魚產量占全台一半強之多。
出身彰化鹿港的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李華洋笑說:「早年台中的酒家,鹿港養鰻人家可是超級大戶,更有『ㄒㄧㄡ(鰻魚表面的黏液)愈厚、愈歡迎』的講法,在鹿港路上跑的雙B房車,十之七八都是養鰻人家所擁有。」名列全台五大鰻魚出口商之一的世東國際企業董事長、也是大東屋鰻店老闆黃世州說,早年一甲地一年可生產一百噸鰻魚,產值四、五百萬元,隨隨便便一年買個三、四十甲地可說綽綽有餘。
價格漲跌大 企業化經營難
目前的景況雖然大不如前,但鹿港地區還有約兩百家的鰻魚養殖場,但多數是小規模經營,企業化經營的廠商早已倒閉,為何會有如此特殊的生態,這和鰻魚價格的暴起暴落有關。
相較其他魚類,鰻魚價格漲跌落差甚大,好的時候一公斤四、五百元,差的時候只剩一百多元,企業化經營,只要遇上一次價格崩盤或天候變化,入不敷出,又要養員工,可能一次就掛掉。然而,家庭式、小規模的養殖,除了鰻魚外,還可從事其他行業貼補家用,較不容易陣亡。
除此之外,養鰻是一項非常費心力的工作,不但隨時要在池邊觀察魚的動態、吃飼料的狀態,每當氣候變化,還要注意控制水溫,而若雇用工人,絕對無法如此用心,因此已故的「鰻魚大王」蔡能斷言,「養鰻魚,企業化經營是行不通的」,必須要家庭式經營才行。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加上日本愈來愈嚴格的藥檢制度,近年來,大陸鰻魚愈來愈不吃香,因此養鰻戶已有逐步回流之勢。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汪介甫指出,目前藥檢標準已從PPM(百萬分之一)調高到PPB(十億分之一),也就是一千噸魚的藥物殘留不能超過一公克,對於日益汙染嚴重的大陸來說,挑戰愈來愈大,相對而言,水汙染問題沒有這麼嚴重的台灣,優勢相對凸顯出來,因此,一度沒落的養鰻產業,又有生機復燃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