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減資是多年以來,對股東最正面的回饋。不過,在公司晶圓代工的本業出現明顯改善前,光靠賣股票、減資等財務操作,仍不足以讓股價破繭而出。
在聯電宣布台股史上最大的減資案後,一月二十四日開盤跳空漲停,股價越過二十元大關,一月二十五日最高來到二十二.四元,超過十一月三十日的二十一.二五元,讓短線搶進聯電的投資人全部解套。
有趣的是,聯電在十一月底創下的高價,是當時傳出日月光可能被凱雷私募基金收購,引發市場聯想,外資單日買超十萬張聯電;這次聯電真的決定要減資,外資最多單日買超六萬九千張,實際減資對於外資的吸引力,威力似乎不如被私募基金收購的傳言來得刺激。
聯電的財務操作,一向是十分靈活的,但是也有些爭議性,包括過去以員工分紅、投資公司持有自家股票,來鞏固經營權,以及為數眾多的轉投資「聯家軍」,為公司創造可觀的業外收益,加上懸而未決的和艦案,就連一向強調公司治理的外資,也拿聯電沒轍。
獲利有限、股本巨大 股價牛步
這次聯電決定減資三成,投資人可望每股拿回三元,對於長期套牢到麻痺的投資人,當然是好事;而且對比過去的股東會紀念品、或是過去十年最高只給過每股○.四元現金股利的紀錄,這次實拿三元對投資人最有利。
其實,早從二○○四年起,聯電已經開始處分轉投資、買進庫藏股,○五年甚至斥資二一六億元,買回九十四萬張庫藏股,但是三年來股價始終在十七元到二十五元間徘徊,加上股本高達一九一三億元,本業轉機有限,早已和高獲利絕緣。
對於近百萬的聯電投資人,該如何看待聯電的未來?首先,一般投資人和外資不同,外資買聯電,可搭配和ADR(美國存託憑證)、台股指數期貨間的套利,有效降低成本,所以外資大買聯電和看好聯電,中間不一定畫上等號,投資人無須隨之起舞。
其次,目前聯電的營運主力,一是晶圓代工的本業,另外就是轉投資的獲利,而後者是遠大於前者。從去年九月的資產負債表來看,總資產三四六六億元當中,固定資產僅一三九三億元,其餘是為數龐大的流動資金及轉投資。
而○六年聯電前三季稅前盈利三○三.五億元,營業外收入高達二七四億元,其中處分聯發科獲利九十三.八億元,處分迅捷投資獲利一三一.五億元,這兩筆都比本業的營業利益四十七.五億元來得多,是獲利最主要的來源。
代投資成效有限 不如還錢於股民
而手握千億元資金的聯電,除了處分自家股票獲利豐厚外,過去大筆投資兆豐金(前身為交通銀行),去年買進大同、茂德,目前都不算成功,將閒置資金還給投資人,的確是一件好事。
如果聯電能夠成功瘦身,股本一三三○億元,目前長期投資有七百多億元,處分的獲利粗估應有五、六百億元,光是處分轉投資,加上一點點本業獲利,未來二年內,聯電每年EPS應有機會維持在一元。當然,轉投資的處分是隨勢波動,由董事長胡國強掌舵的本業,才是聯電能否起死回生的核心所在。
以這次減資的效果,里昂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蘇廷瀚(Peter Sutto)指出,依照經驗法則,公司每減資一○%,將使得EPS(每股稅後純益)增加七.五%,就算減資前後,市場給予相同本益比,股價也會因此上漲七.五%。依聯電將減資三成推算,股價有可能上漲二二.五%,支撐股價有機會來到二十二、二十三元。
再以聯電未來每年EPS水準約一元,除非來自於本業的獲利有重大提升,否則股價頂多在十七到二十五元,因此,眾家外資券商的目標價也不脫此範圍,例如 UBS證券給予「買進」,目標價二十五.五元;里昂也是「買進」,目標價二十二元;JP Morgan是「中立」,目標價十九.六元等,目前沒有人認為聯電,會因此掙脫三年以來在十八元到二十五元的大盤整區間。
對於聯電投資人,減資是好事,至少可以墊高股價底部,在今年減資前,二十元以下的聯電,是有投機價值。
但減資也不是萬靈丹,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就認為,減資對股票總市值沒有影響,股價上漲的現象,只是「理性管理決策被市場過度解讀的結果」。因此,推動股價上漲的力量也十分有限,簡單來說,在聯電減資及本業明顯好轉之前,股價最有可能呈現「鍋蓋鐵板」行情,在二十到二十五元間擺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