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友達主動出擊 贏得擴廠充裕資金

友達主動出擊 贏得擴廠充裕資金

林宏文、陳仲興

產業動態

達志

503期

2006-08-10 15:01

規模較小的友達,除了要與韓商比賺錢能力,籌資能力更是一項重點;除四年前率先到美國掛牌,去年與前年,有兩次都搶在LPL募資前夕出手籌資,為友達募到新台幣五百億元的建廠資金。

去年七月十九日,強烈颱風襲擊台灣,台灣股市休市,凌晨五點,友達利用美國股市收盤後,搶先在韓國樂金飛利浦(LPL)籌資前夕閃電定價,三億股的美國存託憑證(ADR)以每股十五.三五美元順利出售,總計募資四.六億美元。比起當天友達收盤價十五.六五美元折價一.九%,創下台灣面板業籌資史上折價幅度最低的紀錄。


以小搏大搶LPL之先集資

當時,國內外媒體皆以「韓商LPL募資前夕,友達突襲成功」的標題,描述友達搶先一步募資,避免形成資金排擠效應。雖然隔了兩天,LPL以幾乎不折價、超額認購倍數比友達更高的條件,募得二十億美元的金額,不過,友達以小搏大的財務出擊,為自己的國際籌資打下漂亮的一仗。

事實上,從友達二○○二年赴美國掛牌上市,除了在營運績效上死命追趕韓商之外,在財務操作以及國際募資等策略上,更一直鎖定三星及LPL為主要敵人,讓友達能夠在兩大廠的夾擊下,尋找出自己的著力點。

例如,○二年友達率先赴美國掛牌,其實是早在前一年達碁與聯友合併後,就已決定的事情。

友達財務長鄭煒順說,由於當時聯友大股東聯電已在美國掛牌,聯電財務長洪嘉聰一直強調赴美掛牌的好處,因此友達合併後便開始積極準備,隔一年後就順利掛牌上市。

因三星本身事業體龐大,原本就無單獨讓面板部門切割出來並且赴美掛牌的計畫;至於LPL由於兩大股東樂金及飛利浦本身的財力雄厚,加上持股較大,因此在決定掛牌的時間點上晚了許多,一直到○四年才在美國掛牌,因此也讓友達搶得率先掛牌的好處,當了兩年全球惟一在美掛牌的面板專業公司。

不過,在○四年LPL掛牌上市前夕,由於當時友達獲得情報,加上本身也有募資需求,因此,硬是搶在LPL掛牌前夕進行第二次募資;結果不僅搶先在股價回落前募得資金,也讓LPL掛牌的總金額為此縮減。


獲利能力勝過LPL

若比較友達及LPL兩支個股,友達的籌碼較分散,LPL較集中,另外LPL由於有兩家知名品牌的大股東,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也較高,友達相對則一直處於劣勢。但是,這幾年友達快速追趕,例如去年友達與LPL的股價差距還在十美元,但如今僅差距約四美元,若以友達合併廣輝後的市值,則約落後LPL兩成不到,投資人投資在友達股票上的獲利,絕對不會輸給LPL。

對於三次都搶在LPL之前取得資金等成就,鄭煒順輕描淡寫地說,「都是運氣好啦!」不過,面對友達市值仍然落後LPL,鄭煒順則認為,目前兩家公司的規模、市占率都差不多,友達的毛利率與經營績效還要更好,「友達的市值,好像沒有道理比對方低吧」。

除了經營績效不亞於LPL以外,友達在國內面板產業中,獲利能力也是最頂尖的。若把過去十年來台灣整體面板產業的獲利加總,包括友達、奇美、廣輝、華映、彩晶等五家面板廠商的總獲利為八九六億餘元,其中光是友達一家公司的獲利就達到六○九億元,占了全部金額的六八%左右,也就是說,友達囊括台灣面板業近七成的獲利,這個成績單確實很不容易。


強者越強 得搶第一

過去很多人把液晶面板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兩個產業做對比,因為兩個產業都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大賺大賠的行業。不過,相對來看,DRAM產業至今加總起來仍然賠錢,但液晶面板已有獲利,看起來液晶面板業還是比較健康。

只是這個產業強弱分明的現象日漸明顯,顯然只有投資第一名才是最好的策略。

延伸閱讀

軍公教停砍年金第一案再表決,他竟投錯票、藍營又獲勝續付委⋯年改2爭議會不會開倒車?2情境解析
軍公教停砍年金第一案再表決,他竟投錯票、藍營又獲勝續付委⋯年改2爭議會不會開倒車?2情境解析

2024-04-19

立院表決大戰!軍公教年金停砍案,韓國瑜首投關鍵一票、國民黨全勝表決過關…年改下一步怎麼走?
立院表決大戰!軍公教年金停砍案,韓國瑜首投關鍵一票、國民黨全勝表決過關…年改下一步怎麼走?

2024-04-12

被抓包人在中國卻能「投反對票」? 盧縣一年改案「不在籍投票」爭議延燒,沈伯洋提5點質疑
被抓包人在中國卻能「投反對票」? 盧縣一年改案「不在籍投票」爭議延燒,沈伯洋提5點質疑

2024-04-13

10年來PM2.5下降,肺癌、中風等4慢性病死亡率跟著降!國衛院:濃度減至12.5效益最大
10年來PM2.5下降,肺癌、中風等4慢性病死亡率跟著降!國衛院:濃度減至12.5效益最大

2024-05-14

軍公教年改5年有成,挹注退撫基金2200億!為何30年內能「穩健經營」?原來關鍵在這
軍公教年改5年有成,挹注退撫基金2200億!為何30年內能「穩健經營」?原來關鍵在這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