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簡稱外經貿部)辦公廳日前發布:「現有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內上市必須獲得外經貿部的同意,按照有關的規定和程序設立和改制,可以申請上市發行A股和B股。且上市後外資股的比率不能低於總股本的二五%,低於這個比率就不能再視為外商投資企業。」
外經貿部:台商別急著想上市
雖然大陸現行公司法對外資企業在內地上市並未有設限條款,然而公司法和證券法都是針對內地企業制定,外資企業上市的操作幾乎不可能。因此,在這些規則未做出相應調整之前,外企上市只不過是外資一廂情願的空談。畢竟,外企在內地上市無疑享受國民待遇,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一視同仁,等於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對國有企業影響可謂茲事體大,不得不慎重。
詢問中國證監會,得到的答案卻是「這是外經貿部政策上的表態,理論上外企有資格申請在國內發行上市,但我們證監會還沒接到有關政策通知,不了解具體的實際狀況如何,法律完備後,還要等到配套文件出台,才會知道怎麼個操作法。至少要等到世界貿易組織態勢明朗後,修改相關法令,所以,台商在當前也不要操之過急……」
的確,七月初國務院所召開的外資工作會議上,出人意表地完全沒有討論外資企業上市的問題。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研究所人員即透露,「外經貿部早先的『通知』,只是向外資示好的政策性宣告性質,實則只是針對現有的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範圍其實相當窄,且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真正目的,就是為國有企業上市籌資脫困,外資企業內地上市無疑排擠資金,在當局審慎評估下,目前很難有明確的開放時間表。」
外企所覬覦的,無非是從內地籌集更多的資金,個個打著在上海、深圳兩地股市籌資的算盤,然而實施細則遲遲未見出台,而公司法中關於股份公司發起、改制、公開發行的一系列規定,又完全按照內地企業「量身打造」,當初制定時根本就沒考慮到今天外企想在中國上市的問題,於是形成目前外企上市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就連外企一度寄與厚望的證券法,也同樣受制公司法針對內地企業的限制而礙手礙腳,就算券商想輔導上市,也找不到適合的著力點。
頂新處境越來越尷尬
例如聯合利華(中國)公司原本已準備請券商進行上市輔導,卻在證監會「碰了釘子」,而只得遵紀守法。同樣對外經貿部的通知「解讀」而過度樂觀,想在內地發行A股或B股籌資吸金的,還有頂新國際集團、旺旺集團、東亞銀行和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也都在拜會過證監會有關部門後無疾而終。
負責頂新集團內地申請上市事宜的頂益開曼控股有限公司財務長林清棠表示,頂新早在今年初即計畫在內地上市,也已拜會過北京證監會有關人士。他說:「外資企業在內地上市目前仍有許多困難,如果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要求和規定,上市公司主要控股股東不得與上市企業有同業競爭關係,那麼頂新處境必然尷尬。頂新目前有四十多家企業和生產基地,用的都是康師傅的品牌,上市企業與非上市企業之間,品牌如何使用也是一個問題,頂新似乎只能以天津的公司上市,那麼其他地區的同業競爭問題如何解決?」
「頂新已在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上市,如果在內地上市必然影響到異地上市公司。」林清棠現在苦於如何保證頂益控股的股東和消費者利益的最大化,以及頂新究竟以何種方式在內地上市的大問題。此外,如關係人交易以及未來資金能否流出等問題,中國政府如果不能「網開一面」,那麼日後外資企業將會讓監管部門傷透腦筋,其他想在內地上市的台商企業也同樣憂心忡忡。
證券市場開放腳步不如銀行與保險業
早在去年上半年,外經貿部就已多次放話要開放「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在內地上市。前上海證交所總經理、現任北京中國證監會祕書長的屠光紹,日前曾公開表示將鼓勵境外上市企業在內地上市,同時試行允許中外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內地上市,以提高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不過至今始終未見任何成功的上市案例,隨著外資的耐性漸失,有關外資企業上市法律程序的修改、上市規則的制定,迄今沒有任何進展。
據悉,中共在入會的有關協議中,對銀行、保險等行業的開放已做出重大承諾,倒是在證券市場的開放上小心翼翼,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即對大陸媒體信誓旦旦地指出,「外資企業上市的具體操作辦法必須配合世界貿易組織來制定,尤其在人民幣未能實現資本項下可兌換之前,根本不可能以更快的步伐開放證券市場。」
看來,爭先恐後搶著在內地上市而戴上中概股光環的台資企業,似乎真有點操之過急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官方的相對立場畢竟是引資重於籌資,如果外經貿部不點頭,就算跑一趟北京證監會拜會吃頓飯,也是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