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落幕不久的台北國際書展,因為高行健與飯島愛的來台促銷,不僅在書展期間颳起一陣旋風,更讓社會大眾對出版業的傳統印象徹底改變,「原來出版業也這麼會搞行銷」。從去年的《哈利波特》、《乞丐囝仔》,到今年的《靈山》與《柏拉圖式性愛》,每本暢銷書都讓出版社大賺一票,「印書就像印鈔票」。
定價的二成以上是出版社真正的獲利
雖然拿暢銷書要靠手腕,不過在還沒有經過市場檢驗之前,出版商心中還是十五個水桶,七上八下的,即使做了二十年以上的資深出版商,都會告訴你,出書前從來沒人能夠預估這本書能否大賣,雖然內容是制勝的第一要素,但是頂多能確保不賠錢而已,若再配合強力宣傳行銷和知名品牌,大概可以擠進一兩個月的銷售排行榜。
如果能夠大紅大紫,賣到數十萬本以上,那絕對已經脫離出版商能操控的範圍。「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以賣這麼多,要不然我早就多印幾萬本,何必搞得現在貨都來不及補。」一名知名出版社的總編輯說。
暢銷書大賣,出版社絕對大撈一票,但一本書的成本高低,被許多的因素影響,包括版權費、特殊紙張或顏色、美編設計、編輯速度、行銷費用等等,所以外人想要算出正確獲利並不容易。
不過,從各家出版社的基本算法來看,如果排除人事管銷費用,純粹與書相關的成本大概在定價的二到三折之間,出版社賣給經銷商大約用五五折以內的價格,經銷商再用六五折批到書店,出版社真正賺到的錢,最少有定價的二成以上,因此像出版《哈利波特》的皇冠出版公司,第一集賣二五○元,熱賣後,第二集漲到二八○元,每印一本就賺五十元以上,真的是「印書就像印鈔票」。
五千本以上就算暢銷書
至於要賣到多少本才算暢銷書呢?一般而言,市場上對暢銷書的認定,通常只要有五千本以上的銷售量,對出版社而言就算暢銷書了,書熱賣,老闆眉開眼笑,外人也許會認為,員工應該也跟著「享福」才對,其實不然。
因為出版社的薪水都不高,學歷要求卻不低,一名大學畢業的編輯只拿兩萬三千元的月薪,年終獎金完全看老闆「良心」,很賺錢的出版社也可能只發一個月,在這種「克勤克儉」的經營原則下,賣到銷量十幾萬以上的風雲巨作,老闆就真的可以白吃白喝過三年。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沒有人能預測這種機會何時會降臨,越出越賠、存貨堆積如山的狀況也經常發生,面對庫存增加,書賣不出去,以前的出版商可能比較老實,會賠錢倒閉了事,但現在的出版商可就不成,他們早已練就一身「山不轉路轉」的好功夫,環境越艱難,走小路的人也就越多,雖然不是正軌,但也讓人佩服他們的「智慧」。
出版商練就三種賺錢偏門手法
比較常見的出版社賺錢偏門有三種。第一種是「半強迫中獎」,這種情形在爭奪版權時會發生。出版社購買國外暢銷書版權發行中文版,雖然版權費略高一些,但是內容品質有一定的保障,而且比較容易製造話題,所以搶簽版權的技巧也成了賺錢重點。
有些出版社在版權還沒確定前,會先下手為強,把文字翻譯好、格式也設計出來,再拿著半成品給版權所有者看,一邊拜託一邊套交情,成功機率很高。這種方法雖然有點投機,但只能說是一種談判技巧,出版商又要自負失敗風險,所以還算能被接受。
第二種方式,叫做「新瓶裝老酒」,現在市場上的出版社越來越多,出版品更是多到讓人目不暇給,因此除了暢銷書外,能夠優先擺在書店平台上的,就只有新書了。
若是沒有辦法在短期間內引起讀者注意,就會被放到書架上,再被塞到不起眼的角落,最後的下場就是遭到退書的命運。
存貨,是出版社最恐懼的東西,因此有些出版社想出一個方法,就是把舊書的封面換掉,取一個新名字,當作新書重新獲得放在書店平台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