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天災人禍、政治鬥爭瀰漫的台灣社會,兩年前陸續捐地、捐股票給慈濟功德會的杜俊元及楊美瑳夫婦,慷慨的義行,讓他們贏得「大善人」的美名。不過,今年以來台灣投資市場向下沉淪,杜俊元所經營的兩家公司華泰、矽統不僅本業不賺錢,大幅調降財務預測,股價跌勢更是慘重,不僅杜家夫婦不斷增加質押擔保品,許多投資人也慘遭套牢。
杜俊元半生奉獻在半導體事業,三十年前就創立了國內第一家半導體封裝廠華泰電子,並從矽統科技切入 IC 設計及晶圓製造,他想建立一個半導體王國的企圖心相當明顯,但是,今年的情勢太壞,華泰、矽統都面臨嚴酷的考驗,杜俊元熬得過去嗎?他的下一步又該如何走?
事實上,華泰電子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半導體封裝廠,由杜俊元與洪敏弘等人集資成立,杜俊元著眼的是當時台灣還沒有做半導體的條件,但幾家外商電子公司已在台灣建立後段加工廠,有些封裝業的人才逐漸「學藝有成」,因此杜俊元選擇從封裝業切入。
華泰在民國六十年剛成立的時候,董事長由洪敏弘擔任,杜俊元擔任總經理,到了民國六十六年,洪敏弘與杜俊元拆夥,洪氏家族以華泰當時的淨值將股份讓給杜俊元,由杜俊元擔任董事長。到了民國八十一年,杜俊元將董事長職位移交給太太楊美瑳,後來又將總經理交給李建良接任,現在杜俊元在華泰只是持股最多的董事。
雖然華泰是最早成立的封裝廠,但是經營績效卻一直沒有大起色,最多被視為是「老三」,排名一直落在日月光及矽品之後。矽品及日月光成立的時間都在民國七十三年,比華泰晚了十三年,可是,兩家公司現在的規模及績效都比華泰好,對於在商言商的客戶來說,一定是優先把訂單交給排名前兩名的大廠,然後才會考慮到給第三名,華泰顯然就是那個第三名。
華泰三十年歷史但始終排行老三
這種先後順序很明顯地表現在產能利用率上,以今年第三季的業績表現來看,日月光目前的打線機為二五○○台,矽品的打線機約一七○○台,華泰約一六○○台,但是日月光單月營業額可以做到二四至二五億元,矽品單月業績可以做到十八到二○億元,但是產能和矽品相當接近的華泰,單月只做到十三億元左右,其中還要扣掉委託代工製造部門( EMS )的業績, 實際封裝部門所貢獻的業績只有八億元左右,產能利用率遠低於矽品。產能閒置絕對是半導體廠最大的致命傷,華泰在景氣衰退下領先受到衝擊,業績當然難有表現。
事實上,華泰內部的主管兩年前就感受到競爭壓力,也很清楚知道自己排在日月光及矽品之後。一位主管回憶,兩年前華泰的打線機只有六、七百台,當時主要的客戶有三十個,但大大小小的客戶共一百多個,沒有經濟規模,很難吸引客戶來下單,「記得當時有個大客戶跟我們說,他一次下單的需求就是兩百台,我們當時全部產能只有六百台,一張單子就占了我們三分之一產能,客戶當然是連談都不想跟我們談,結果還是和前面的兩個大廠來往。」
也因為清楚自己的弱點,因此華泰從去年起大幅投資,除了在新型封裝技術尋求突破外,最重要的是要把產能逐步提升,內部以先超越矽品為目標。結果,去年下半年半導體景氣開始加溫,除了設計公司的訂單以外,確實也有不少大型 IDM廠將訂單交出來,像英特爾、易利信及矽統等公司訂單挹注下,擴產效益充分發揮。
可惜的是,今年下半年半導體景氣突然間又冷卻下來, 大型 IDM 客戶出貨明顯減緩,加上兄弟公司矽統業績也不如預期,第三季華泰的產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下降到約六成左右,與日月光及矽品的產能利用率普遍還在七五%到八○%相較,顯然華泰受到不景氣的衝擊更大,客戶抽單的效應非常明顯。
封裝本業受到衝擊, 加上近兩年來華泰加緊投資的成品事業中心( EMS 事業)效益尚未發揮,轉投資的美國 IPAC 公司也沒有獲利,以及在菲律賓投資的封裝廠又產生匯兌損失,原來預計要處分的轉投資世界先進股價又大跌,多項利空集合在一起,華泰只好調降今年的財務預測,稅後純益甚至由二六.二億元降為一.四億元,調降幅度達到九四%。
主管流動率高 沒做好結善緣
除了業績成長輸給日月光及矽品,華泰的高階主管流動率太高,對華泰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例如前年離職的副總經理洪嘉●轉任華新先進的總經理,今年六月離職的副總經理姜銀象,目前則計畫在創業投資領域發展,雖然兩位高階經理人的出路都各有安排,公司也表示這是兩位主管自己的生涯規畫,但是長期在南部耕耘半導體封裝產業的人都很清楚,同樣坐落於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內的華泰及日月光兩家公司,日月光的主管就是待得比較久,華泰的主管離職率確實高了一點。
對於民國五十八年就回國的杜俊元來說,華泰是他在台灣的創業代表作,但是,經過近三十年來的努力,華泰卻始終難以擺脫「客戶心目中第三個選擇」的事實,當年杜俊元被稱為半導體業的「北胡南杜」(北部有工研院電子所的胡定華,南有華泰電子董事長杜俊元),想必心中自是不無遺憾。難怪在今年初他回母校台灣大學演講時曾說:「我早年出來創業,一路也滿辛苦,早年就是對結緣、結善緣這件事沒有做得很好,所以團隊人才的凝聚不是特別理想。」
這段話用在華泰算是適用,但用在矽統最早期的創業階段則更傳神。矽統科技的創始團隊至今仍活躍在半導體第一線的,主要有三位,分別是凌陽董事長黃洲杰、宇慶董事長郭正忠及旺宏副總經理談雲生。郭正忠是矽統第一任總經理,黃洲杰負責產品設計,談雲生主導生產管理。
矽統成立於民國七十六年,杜俊元一直擔任董事長的職位,創立第一年以電腦遊戲的 Mask ROM 切入市場,就創下營業額四億元、獲利九千萬元,每股盈餘七.四元的佳績。當時的矽統意氣風發,規畫要設立月產能一萬二千片的六吋晶圓廠,計畫、土地都找好了,但是隨後兩年卻出現重大虧損,民國七十九年矽統出現近兩億元的虧損,每股虧損九.九元,幾乎賠光一個資本額。
於是矽統放棄了蓋晶圓廠的想法,成為台積電的代工客戶,杜俊元計畫架構的半導體王國速度也放慢許多。以郭正忠為主的團隊全部離開矽統,杜俊元則從美國英特爾請回劉曉明接任矽統總經理。劉曉明也是畢業於台大電機系及史丹佛大學博士,在英特爾工作前後長達十四年,有產品開發及製程技術經驗。
劉曉明接手矽統 挽救倒閉危機
劉曉明接手矽統之後,業務方向徹底做了改變,以裁員或鼓勵離職的方式,將員工人數從二百九十人降到一百四十人,同時停掉三分之二的產品線,並宣布推出第一顆國產三八六晶片組,止住了矽統的虧損,也成功挽救矽統免於倒閉的危機。
在劉曉明主導的矽統科技,目標是朝向晶片組及繪圖晶片等個人電腦相關的領域發展,不過,因為這些產品領域的變化實在太快、競爭又相當劇烈,近十年來矽統的業績雖然不斷成長,但卻是大起大落,股價的變臉速度也跟著大漲大跌。不過,在許多廠商都陸續被淘汰出局後,矽統仍然屹立在晶片組市場,與英特爾、威盛及揚智共同競爭。
矽統最風光的時間是從民國八十六年至八十八年之間的三年,不僅年營收從三一億元、六四億元,三級跳到一○八億元,每股純益也分別有○.九七元、二.九三元及三.一九元。在這三年內,英特爾在晶片組產品的市占率沒有明顯提升,倒是威盛和矽統一路擴大版圖,威盛在這三年的營業額也呈現三級跳,從四三億元、五八億元,一路成長到一一二億元,和矽統雙雙跳過 IC 設計公司的百億元門檻,躋身「營收百億元俱樂部」成員。
在這三年間,矽統的產品開發進度相當順利,劉曉明也因很早就看出低價電腦的趨勢,因此全力鎖定低價整合型晶片組為主要發展核心,這個市場策略也相當成功,唯一讓劉曉明感到困擾的,就是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往往不能很順利地與其產品開發進度互相搭配,其間矽統還曾把訂單轉交給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進行生產,加上一些不為人知的恩怨,往後台積電在調漲晶圓代工價格時,往往矽統都是調幅最高、最早通知漲價的客戶,為了讓矽統能夠具備半導體廠所擁有的完整能力,因此劉曉明及杜俊元又興起了十年前的建廠計畫。
矽統要蓋晶圓廠的計畫,確實為國內半導體市場投下一個不小的震撼,不僅引起晶圓代工廠的騷動,逐步封殺矽統的訂單,連 IC 設計同業也紛紛展開「自清」行動,宣布自己不會蓋廠以明志。一時之間,矽統的策略引起很多討論,許多分析師更嘗試要分析矽統的多空因素,不過,顯然結果是看得懂的少一點,看不懂的多很多。
八吋廠進度順利 過河卒子往前衝
矽統宣布蓋廠的時點在前年,正是矽統業績成長最快速的階段,在市場上募集資金相對容易,可是,今年以來卻出現了兩件意料之外的大事,讓矽統股價大跌,也因此募資的進度受到影響。這兩件事分別是上半年外部晶圓代工產能受到局限,以及今年下半年股價出乎意料地大幅崩跌。
矽統科技公司協理何珮瑛說,當初矽統決定要蓋晶圓廠時,就與晶圓代工廠溝通過,也得到他們的支持及肯定,而且即使是晶圓代工廠的客戶,也不乏是自己有工廠的 IDM,誰知道矽統一決定蓋廠後,晶圓代工廠原來承諾的產能都不見了,提供給他們的產能只有需求的十分之一,也因為如此,矽統上半年業績會這麼難看。至於股價的下跌更是出乎意料,今年即使到了第二季,哪一個分析師及法人不是說,今年半導體景氣非常好,第四季 DRAM 會大漲,可是沒想到景氣說變就變,股價也跟著大跌,這兩個因素都沒有在矽統的預料之中,也因此財務預測才會與實際有很大的差距。
這是矽統公司對今年市場及股價變化的說法,說的應該是事實。可是,如果仔細觀察矽統晶圓廠的績效,顯然劉曉明的表現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根據公司第三季揭露的資訊,矽統晶圓廠自今年二月開始試產投片,第一片晶圓出來的時間是在三月,至於大量投片(約四、五千片)則是在五月,結果,大約半年左右,一萬片○.一八微米的投片,在九月就達到損益平衡,這種產能及良率提升的速度在業界中算是很快的,明年矽統準備將產能增加到二萬至二‧五萬片,屆時應該可以發揮加乘的效果,對矽統業績有一定的幫助。
劉曉明在英特爾負責過設計及製造,由於矽統原來只有產品開發的人才,因此建廠初期全部由他一手主導,目前晶圓廠的員工已有六、七百人,約占矽統全部員工一五○○人的一半左右,大部分員工都是來自園區同業,而且幾乎每一家公司都有人才投效,不過從台積電、聯電跳槽過來的人少很多。劉曉明初期招募員工時就採取很低調的策略,先是找比較基層的工程師,後來才有一級主管陸續報到,在一級主管報到之前,都是由劉曉明全權負責八吋廠的運作。
矽統切入晶圓廠,對公司的營運其實是增加產品面之外的另一層風險,但是若矽統真的能夠順利提高晶圓廠良率的話,那麼過去在產品進度一向有嚴格掌握能力的矽統,無異是如虎添翼,甚至可以多享受原本屬於聯電、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近五成的毛利,但若矽統晶圓廠績效始終無法突破的話,甚至無法順利營運的話,那麼矽統將是兩面挨耳光,肯定沒有好成績。
不管市場如何評估 IC 設計公司是不是應該蓋廠,現在的劉曉明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把矽統晶圓的良率趕快提升起來,以績效證明他的信仰是對的。如果矽統成功了,那麼杜俊元與劉曉明就可以樹立 IC 設計業的新里程碑,人們就會開始說:「對呀!誰說設計公司不能蓋廠,矽統就是個好例子呀!」也才能對大部分慘遭套牢的股東有一點交代。但是如果矽統失敗了,那麼台積電、聯電將會更加得意,劉曉明當然也成不了英雄,下場很難想像。這一點,杜俊元和劉曉明一定都很清楚,這個險既然已經冒了,當然就只有像過河卒子一樣,拚命往前殺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