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NBA 職籃,有個無人能敵的大前鋒名叫鄧肯(Duncan ), 能攻、能防,專搶籃板,是馬刺隊的得分之鑰,球路雖不花俏,卻十分札實,步步直攻對方要害。
身為王家第三代,步入「而立之年」的王文杉,在聯合報歡度四十九周年慶後的一個月,又多了個新頭銜││數位分類線上公司的總經理,在十月二十日推出了《 Biung 》(音讀ㄅㄧㄤˋ)數位求職周刊創刊號, 二十元的優惠價彷彿大聲宣示:聯合報系不老化,在 E 時代的人力市場,也能有最ㄅㄧㄤˋ的表現。
聽到「求職周刊」四個字,熟知人力市場的專業人士,免不了心生疑惑:七月初,明碁集團轉投資出版的求職周刊《酷才周報》,出刊短短三個月就收攤,花了近一億元不說,整個經營團隊也搞得灰頭土臉,難道聯合報系不怕重蹈覆轍,也要玩「燒錢遊戲」?
宣傳預算高達兩千多萬元
企業文化向來較保守的聯合報系,習慣以行動證明一切,這次,和國內排版設計業執牛耳的方正資訊共同集資兩億元,其中,聯合報系占七○%股權,方正占三○%,光是宣傳促銷預算就高達兩千多萬元,吃掉資本額十分之一,顯然有備而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 Biung 》受聯合報系高層重視,一方面, 外界解讀為聯合報系對長久以來疲弱不振的分類廣告,決心來次絕地大反攻,要給頭號敵人中時報系「好看」,另一方面, 提議創辦《 Biung 》的不是他人,正是被報系同仁稱為「小王子」的王文杉,小老闆能否因此演出「代表作」,像職籃紅星鄧肯一樣,帶領聯合報系開闢分類廣告新疆土,員工都很期待。
說話直爽,強調「什麼都可以談」的王文杉,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報業競爭越激烈,分類廣告打到最後只剩下「價格戰」,圖利了某些中間環節的業者,讀者卻不見得是最大贏家,所以,早在兩年前,他就覺得應另闢戰場。
去年,他開始採取行動,紛紛派部屬到香港、日本去取經,「大家回來之後都充滿雄心壯志,因為,日本的分類廣告市場雜誌占了八○%,報紙只拿下二○%」,讓王文杉更吃驚的是,日本第一大人力雜誌社 Recruit,光是去年稅前盈餘就高達八億美元,再參照 AC 尼爾森的調查,只有三%的國內民眾會看報紙廣告求職,使他覺得周刊市場潛力龐大。
引進專業 know - how 節省人力成本
Recruit 的商業模式,在《 Biung 》中處處可見影子。 例如,Recruit 出版了五十多種求職雜誌, 當中最出名的就是以男性為目標對象的《 Bing 》, 《Biung 》不僅名字只差了《 Bing 》一個單字,就連版型都非常雷同。
在聯合報系服務十六年,歷練過發行組、總管理處等單位,現擔任數位分類線上副總經理的李秉嶧解釋, 原本,報系打算和 Recruit 合作,但對方考量台灣市場不若日本大, 終沒成為合作夥伴,報系出版《 Biung 》前,曾知會 Recruit,外加日本多數求職雜誌版型都相當類似,所以,應不至於構成侵權問題。
有了《酷才周報》黯然收刊的前車之鑑,王文杉表示, 《 Biung 》有兩大利基點,同業無法可比,一是引進國外專業的 know - how,花了六千萬元買進強大的系統軟體,從進稿、製版到排版,都只需單一窗口,節省了一半以上的人事成本,為國內之首見,由於其他業者沒有類似的印刷系統,使得作業流程至少需要四天,耗時又耗力。
其次,聯合報系經營媒體經驗豐富,從派送系統到零售通路,都享有雄厚的資源,《 Biung 》的零售據點光是北台灣, 就高達八千多個,難怪,不僅王文杉敢挑明了說「我們就是有競爭優勢」,他甚至直言:「從沒聽說過哪一個媒體做三個月就收掉的,經營媒體要有計畫,經濟日報也是賠了八年才開始賺錢。」
主打新竹以北的市場
依照王文杉的時間表,一年後,《 Biung 》不但要損益兩平, 若成績不錯,還要像 Recruit 一樣,發展不同定位的求職周刊, 如:針對女性的求職刊物、或針對高科技產業求職的刊物,「如此下來,將發展成為另一個媒體王國。」王文杉眼神發亮地說。
一本《 Biung 》成本價約四十九元,等同於定價, 前幾期以二十元廉價販售,只比聯合、中時這兩份綜合性報紙多上五元,雖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但必須補貼不少費用給通路商,大手筆砸錢的做法,無非是希望能一鳴驚人,打下市占率。
對於外傳聯合報系廣告收入不及中時報系,王文杉坦白地說:「聯合報的分類人事廣告,在大台北地區確實敵不過中時報系,但一出台北縣市,就是聯合報的天下, 所以,《 Biung 》主打新竹以北的市場,也許會讓原有的聯合報報紙廣告痛一分,但絕對會讓中時報系報紙痛兩分。」
實際上, 《 Biung 》並非單兵作戰,聯合報系既有的人事線上 udnjob.com 網站, 及平面報紙的分類廣告,將來都會搭配《 Biung 》連袂出擊,王文杉也表示,對於廣告主,未來會推出所謂的「二合一」與「三合一」套餐,換言之,聯合報系要打的是一場網路、報紙加周刊的人事大戰。
教育時間至少半年
聯合報系有多少籌碼可以獲勝? 外界對於《 Biung 》的五萬份發行量並不看好,認為當初《酷才周報》就是因為錯估市場,才從第一期的十二萬份,銳減到第二期的五、六萬份,最後卻還是只能賣出四成,且周六、日報紙人事廣告通常特多,就功能上來說,和求職周刊並沒有多大差別。
李秉嶧卻仍信心十足,他承認:「市場教育時間最少需要半年」,但第一期營收就已超過百萬元,超乎當初所預期,接下來,過完年正值轉職旺季,「現在先操兵,明年就等著豐收好成績。」
為了早日讓《 Biung 》達成搶下分類廣告第一的使命, 數位分類線上的組織形態別有用意,除了八位高階主管都來自聯合報系,其他部門包括編輯部、企畫組、客服中心等,皆是外包制,二十多位業務員全是電腦好手,能在筆記型電腦上立刻完成廣告內容與樣式等細節,也能知道彼此業績,互相競爭。
這本籌備一年半的求職周刊,動輒幾百頁的內容厚重可觀,儘管強調每星期能提供五千個以上的最新求才資訊,並設計了方便查閱的新式檢索系統,但讀者買不買帳,廣告客戶愛不愛,相信才是未來能否讓聯合報系人事廣告一飛沖天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