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之風,正在全球陸續吹起,無論是新興科技,還是傳統產業,似乎都難抵﹁大者恆大﹂的合併風潮。合併雖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市場,但也因此邁向更大的挑戰, 已合併近兩年的汽車業巨人戴姆勒克萊斯勒( DaimlerChrysler ),便是最佳例證。
撇開油價近期不斷上漲,對汽車產業造成的影響不談,戴姆勒克萊斯勒股價不振,是投資人失去了信心,不願買帳,還是戴姆勒克萊斯勒的合併效益還未彰顯,投資人不懂得「慧眼視英雄」?
截長補短 合併一拍即合
事實上,若光從股價表現就來評斷戴姆勒克萊斯勒合併案失敗,未免操之過急,也顯得眼光格局過小,畢竟,合併成效如何,應等到兩、三年後,這兩家公司攜手共同發表新產品,再來論斷也不遲。
但站在目前的轉折點來看,各種資料顯示,戴姆勒克萊斯勒想要說服投資人,讓投資大眾感興趣,還得加把勁,才能達成當初合併的目標。
原先, 戴姆勒( Daimler - Benz )集團所打的算盤是,與克萊斯勒合併之,可以互相截短補長,增加市場占有率,因為克萊斯勒稱霸北美地區,瓜分了九三%的市場,戴姆勒則在歐洲稱王,吃下六成以上的市場,且戴姆勒有克萊斯勒欠缺的高級轎車,克萊斯勒則有戴姆勒亟欲發展的小型車。
雙方眼見未來廣大的市場,一拍即合,成就了歷史上最大宗的汽車合併案。合併之後的新公司,在在展現各種驚人的數據。全球員工人數超過四十四萬人,去年營收一千四百億美元, 比前年成長一二%,賓士車和 Smart 車系的銷量,從九十二萬輛突破到一百零七萬輛, 而克萊斯勒旗下的四個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銷量也比前年的三百萬輛增加了二十萬輛。
一家公司一個願意 一位執行長二種文化
今年上半年,同樣交出不錯的成績單。第二季營收比去年同期增加一七%,特別是在北美市場,繼續保有領先地位, 賓士車與 Smart 車系創下三十一萬輛的新紀錄,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二%,整個集團則共賣出了八十五萬一千輛汽車,比去年同期多出兩千輛。
帳面上的數字,雖堪稱佳作,比戴姆勒克萊斯勒原來所預估的成績,還稍微好一些,但合併之路一路走來,背後卻潛藏了不少問題,需要一一去克服。
首先,遭遇的最大問題,便是兩家公司在文化上的差異。眾所皆知,克萊斯勒原是美國公司,戴姆勒是德國公司,兩家公司不僅作風迥異,就連薪資結構也大不相同。
德國人實事求是,無論是開會,還是研討,都會準備很長的書面報告,反觀美國人,做事講求效率,很多事情,一張簡單的紙就能搞定,兩家公司都深知這樣不同的文化,想在一朝一夕間有所改變,進而融合,無異天方夜譚,所以,新公司已確立了「一家公司、一個願景、一位執行長,但兩種文化」的目標。
兩種文化並行,對身處同一家公司的員工來說,自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到所謂的「文化差異」問題。且由於美國在薪資結構上,中階主管收入偏高,使得德國員工難免心生不平,甚至認為有浪費公司資產的嫌疑。
收購三菱股權 踢到鐵板
不過,公司既然合併了,就應有勇氣去面對一切的挑戰。為了增加兩家企業成員的溝通管道,戴姆勒克萊斯勒進行了一項「全球人才交換」的計畫,上從高階主管、經理,到工程師,全有職務調動,好讓雙方互相了解。
另一方面,戴姆勒克萊斯勒擴張的腳步並未停歇,今年三月十七日,斥資二十億美元,購入日本三菱汽車三四%股份,六月二十六日,又花了四億兩千八百萬美元,買下在南韓市占率高達七○%的現代汽車一○%股權,積極搶攻亞洲市場。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三菱汽車購買案一宣布,市場就傳出三菱汽車刻意隱藏客戶訴怨資料的醜聞,包括引擎缺失熄火或車廂發生火災等多項案件,不但使三菱股價重挫,連帶讓戴姆勒克萊斯勒也遭池魚之殃,產值縮水不少,更令外界質疑戴姆勒克萊斯勒收購汽車股權的眼光。九月二十三日第五十八屆商用車展前,戴姆勒克萊斯勒面對亞洲記者直問有關三菱案件,便避重就輕,表示一切還要仔細評估。
戴姆勒克萊斯勒能否叱●亞洲市場,三菱與現代的購買案,自是關鍵點,外加集團總部也原則上決定明年初在台灣成立分公司,不再以代理商方式出售賓士車,亞洲市場將更具規畫能力。
雖有美林證券在今年中的背書,指出戴姆勒克萊斯勒未來五年之內,將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車廠,在輕型貨卡與混合車款、新車款的推出效率上,更勝一籌,但汽車業新巨人戴姆勒克萊斯勒未來如何跨出腳步,與競爭者美國大廠福特、奇異一較高下,才是觀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