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國內八○五位上市上櫃公司發言人及金融機構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的「未來十年最值得投資的企業家」,入選都是國內企業界赫赫有名的經營者,其中總市值排行榜第一名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高居首位,股王華碩的董事長施崇棠居次,「經營之神」王永慶則居第三位,一度膺選股王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排名第四,而宏碁的施振榮則排行第五,再往後看則有奇美的許文龍,鴻海的郭台銘,然後是聯電的曹興誠,第九是趨勢科技的張明正,威盛的陳文琦則排名第十。
傳統工業轉型高科技的代表作
鴻海於民國六十三年二月在台北縣的土城工業區成立,這是一家以模具起家的中小企業,由郭台銘與郭台強兩兄弟胼手胝足開創,其實到七十五年股本僅一.三億元,一年只小賺一千六百萬元的小公司。 此後鴻海跨進 D 型連接器與介面卡連接器,再搭配線纜配組,鴻海逐步邁向成長。就在台灣股市從一二六八二崩下來的次年,鴻海以每股四二元上市,當時鴻海的資本額六.二億元,EPS 是二.○六元,誰都沒有想到這一家不起眼的中小企業,如今股本跨過一一○億元,全年營收可達五百億。一年獲利可能超過七、八○億元,總市值則跨過二千億元大關,成為台灣傳統產業轉型高科技產業有成的代表作。
假如以民國七十九年股市在一二六八二時的市值排行對照到八月三十日止的總值排行榜,可以發現台灣產業在近十年是一個大變化的年代。民國七十九年市排行榜首國壽,當時市值高達六一六二億元,如今退居第三位,市值已縮水到四五七九億元,足足少掉一千五百多億元。可怕的是七十九年市值排行的亞軍中國商銀,如今身價慘跌到一一○四億元,市值在十年之內少掉四千五百億元。國內製造業的王牌中鋼,七十九年市值為五四八○億元,如今也驟降為二一○五億元,三商銀在七十九年市值分居四至六名,分別為四二一五億元,四○七三億元,及三六九九億元,可是隨著三商銀股本膨脹,經營績效未能彰顯,如今市值遽減至一千六百億元以下,一銀及華銀市值排名已降到第十四、十五名,彰銀更是退居第二十一名,當年市值第七位的北企,市值一度高達二二三○億元,如今縮水到五二六億元,在五十大市值公司排名退居到第四十二位。更難堪的則是昔日的龍頭老大台泥,七十九年台泥市值排名全台第八位,總市值達一五五一.八二億元,可是台泥十年後市值縮水到四百億元左右,連五十大市值都排不進去。辜振甫先生長年擔任台泥董事長,看到這樣的局面不知心中有何感觸?
十年前的市值排名,國壽等金融機構及台泥、中鋼等傳統產業排名都急速下降,可是這十年光景中,脫穎而出的台積電以直逼一兆元市值掄元,聯電也以五三五二億元市值輕鬆超越國泰人壽,這兩家晶圓代工公司確立了在台灣資本市場的主導性地位,其後華碩以三八一七億元居第四,廣達以三五四七億元排行第五,華碩是主機板的龍頭企業,廣達則是筆記型電腦代工的龍頭,而鴻海能夠以二○八億元市值躋身為全台第十大市值產業。鴻海可以擊敗系統大廠的宏碁電腦,也打敗了 IC 封裝大廠日月光,連三商銀也拚不過。一家生產連接器的大廠能闖出今天的局面實在難能可貴。
一家鴻海等於五家東元
假如以民國八十年鴻海上市那一年為基軸來比較的話,在民國八十年有很多上市企業規模與條件都比鴻海好很多,例如當年鴻海資本額六.二億元,全年營收二三.○七億元,全年獲利一.二八億元,可是那時候的東元資本額已達三五.四五億元營收達一○三億元,是鴻海的四倍多,而東元全年獲利一四.五億元,是鴻海的一○倍,以東元生產重電產品及家電產品,都是最可能轉進高科技領域的明日產業。可是今天的東元必須靠出售聯電的轉投資股票才能勉強賺到二○億元,而今日東元市值尚未跨過四百億元大關,一家鴻海幾乎等於五家東元,兩家公司高下立判,用這個角度來看,士電、聲寶、華新不能不說沒有感覺。
再看紙業股的永豐餘,民國八十年資本額已達六八.三三億元,單是股本就是鴻海的十倍,可是永豐餘生產紙漿,本業勉強損益兩平已經謝天謝地了,到今天為止,永豐餘的市值只有一五六億元,約僅鴻海的七分之一。再看當年的老牌績優股台玻資本額達四七.五四億元,台玻一年可賺一三億元,獲利也是鴻海的一○倍,可是台玻十年來營運依舊如往昔,鴻海卻一年可賺七、八十億元。不管是股價或是公司經營的格局都與今天完全兩樣。
民國七十九年台灣資本市場市值前五○名的企業,像化纖的華隆、新纖、南紡、中紡因為轉型不易,已逐漸淪為邊緣產業,只有遠紡因遠傳大哥大轉型有成,如今市值一一九四億元與十年前的一一七九億元可說是在伯仲之間,遠紡是罕見市值沒有縮水的企業。而備受肯定的王永慶旗下台塑、南亞、台化仍維持高市值不墜,則因為是六輕擴廠有成,七十九年台塑市值一四四四億元,南亞一二三八億元,如今南亞以二四三八億元市值躍升第七,台塑則以二一五六億元居第八,比起十年前市值成長將近一倍,台化市值則從一一○八億元略縮水為一○二三元。可見化纖產業面臨的壓力比塑膠業大。而南亞市值得以超越台塑,則可能與南亞投資 PCB 廠及南亞科技有關。 可見傳統產業朝高科技產業轉型是追逐成長的不二法門。例如大同七十九年以家電為主的時代,市值是五二七億元,十年後的大同轉型到中華映管,跨進 CRT 與 TFT-LCD 產業,如今大同市值一二九三億元,反較十年前成長了一倍。
三年後可生產汽車模具
產業如果沒有朝高科技轉型,仍在土地與房地產上面打轉,十年後的今天大多陷入困境,例如國建、力霸、台泥、嘉泥、國產、環泥今日都深陷泥淖當中,其中嘉泥與國產想要從虧損的困境中掙脫都顯得有點困難,老牌的台玻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用這個角度來檢視這十年來鴻海的成長之路,鴻海從早期的模具起家,到今天為止,鴻海仍然沒有放棄老本行的模具,而且更深化模具生產的技術,郭台銘甚至揚言兩三年後,鴻海可能生產汽車模具,今天很多機殼廠商必須有很多協廠商,但是鴻海生產線一條鞭,成本可以降得比別人都低,今天很多機殼廠商或是系統廠商,若想在模具技術與鴻海較勁,恐怕已找不到立足點!
鴻海再從模具進入連接器,鴻海的主要產品是各種電子、電腦產品的連接器,這是電腦產品中很不起眼的配件,沒想到鴻海卻能做到國際大廠規模。現在鴻海從殼生產進入準系統。其他如散熱器、組裝產品、網路線纜裝配,鴻海也都介入。 雖然鴻海的連接器占有率仍不是全球第一,不是有 INTEL 充分授權與合作,鴻海電腦系統的 SOCKET 7 插座,已成為全球最大供應商。值得一提的是,在準系統( BARF BONE ),鴻海介入時間只有三年, 可是卻以很快的速度將全球市占率提升到二○%。
鴻海的董事長郭台銘雄心萬丈地表示,未來兩年如果全球準系統需求量達一億台,鴻海有實力囊括六千萬台的產量。今年鴻海的準系統出貨量可望超過一千萬台,鴻海的占有率約二○~三○%, 其中 COMPAQ、APPLE、 DELL、HP 及 IBM 都是鴻海的客戶。鴻海從八十五年跨入機殼生產,然後在電源供應器上入股康舒、泰國高效,今年鴻海又買下部分廣宇股權,順勢掌握線纜及光碟貨源,然後再入主監視器與系統組裝的華升,有了鴻海入主的華升,因為有鴻海將大陸廠的準統出貨到華升,使華升單月營收連續兩個月維持十三億元以上的佳績,鴻海建構準系統王國,目前除了主機板沒有正式介入外,其餘已幾乎可以完全包辦。如此大張旗鼓地幹,當然引來系統業者一陣驚慌。鴻海預估到公元二○○二年可望成為全球最大機殼製造廠。另一方面,郭台銘在鴻海斥巨資成立鎂合金生產工廠,未來可能再度扮演殺手角色。
飛奔向前還有「五大成長空間」
回顧過去十年來,鴻海的成長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首先是資本額,鴻海從六.二億元到九.七六億元、八十四年為二二.七九億元、八十五年為三五.八億元,去年為七三.四六億元,今年為一○五億元,發行五億元的 GDR 後, 資本額將增至一一○億元,這十年來鴻海資本額成長了一六.七倍。營收則從二三.○七億元逐年上升,八十四年跨過百億元關卡,八十六年再跨過二○○億元門檻,去年為三八二億元,今年有機會跨過五○○億元大關,營業額可望成長二○倍,而鴻海的獲利則從一.二六億元快速成長,八十四年獲利突破十億元大關,八十五年越過二○億元、八十六年再倍增至四○億元,去年全年獲利六四.三四億元,今年上半年獲利約三五億元,全年獲利有可能介於七○~八○億元之間。而隨著準系統出貨量大增,未來幾年仍將是鴻海快速成長的年代。
八十年代初期,鴻海並不算是十分起眼的企業,八十年到八十二年之間,鴻海每股稅後純益約在兩元左右,此後漸入佳境,八十四、五年,EPS 都達五元以上,八十六、七年則超過七元,從民國八十年以來,鴻海只辦過一次現金增資,這五年來鴻海極快速成長奮力擴廠,從未向小股東要過一毛錢,且從八十三年起,鴻海股票股利從未低於四元,假如民國八十年鴻海上市那一年以四十二元買進鴻海股票一萬股,當年的一萬股,如今已變成十六萬股,當年四十二萬元的投資,如今搖身一變已經變成三三一二萬元。值得一提的是,鴻海從民國八十年上市以來,股價很少低於五○元,只有八十五年中共對台文攻武嚇的時候鴻海跌至四五.八元,這是鴻海上市後罕見的低股價。一家黑手出身的模具工廠夠創造如此局面,郭台銘董事長的拚勁是最關鍵的成功因素。
走過了十年的高成長,郭台銘董事長規畫未來五年,鴻海仍有五大成長空間,一是現有產品訂單的增加,郭台銘認為美國大廠委外代工的趨勢不會改變,且產量會增加。其次是除了筆記型電腦連接器外,鴻海也將開發筆記型電腦與桌上型電腦間傳輸資料用的連接器( DOCKING )。三是伺服器的需求增加。 四是大哥大手機的新商機,鴻海也將進入手機市場。五是電子商務將開發很多新商機,這一點鴻海也將不落人後。
八月間筆者走訪鴻海深圳寶安廠,曾親眼目睹郭台銘領軍作戰的「鐵的紀律」。郭台銘住在工廠宿舍,每天專心投注在工作,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以上,跟隨他的台籍幹部人人喊苦,可是個個鬥志昂揚。很多幹部有時深夜還得奉召開會。鴻海的財務長李金明先生原本在飛利浦南京廠督戰,福利非常好,如今隻身在深圳打天下,比起從前福利差多了,不過他卻清楚看出鴻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