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主要的半導體業者心情都「比較煩」,除了業績持續不振之外,來自美國商務部及美光半導體的 DRAM 傾銷控訴,更在十二月七日做成對台灣極為不利的判決,除了煩要如何拆解此番「反傾銷」危機之外,還要想一大堆說詞來向廣大投資者澄清,避免股價再度重挫。去年意氣風發的 IC 大亨們,今年真是從年頭一路衰到年尾。美光半導體對於「入侵者」的打壓是循序漸進、且勢在必得的,不論被控訴的國家及廠商為何,美光所收集的資料只能用「巨細靡遺」,舉凡該國家的市場行情及總體生產狀況、到某家業者的年終獎金發放標準及總經理薪水、作業員薪資,都在美光算計的標準中,所以也難怪美光每仗必贏,連日本人及韓國人都吃了不少悶虧,何況是近五年來成長快速的台灣。
美光緊咬台灣「員工紅利配股」
這次台灣大敗的關鍵因素,就在「員工配股」。慷慨的員工紅利配股,原本是台灣電子業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成長的重要助力,以九七年的盈餘來說,所有上市、上櫃電子公司的稅後盈餘合計新台幣八七八億元,但是配發給員工的股票紅利,以四月底的股價計算,股票紅利總值高達四○八億元,包括基層作業員在內,平均每個電子公司員工可以拿到三十萬元的員工紅利配股。
《今周刊》在今年五月三日出版的第七十二期封面故事,曾經巨細靡遺報導電子上市上櫃公司員工紅利配股的狀況,並且明確指出,這種慷慨的配股,「將成為傾銷的箭靶!」關鍵因素在台灣與美國會計制度的不同,台灣制度把這種配股當成股東發給員工的紅包,公司獲利絲毫未受影響;但是提出控訴的美光公司,卻依照美國的會計制度,將紅利配股的部分「全部列為人事費用」,造成台灣廠商生產成本大增數倍, 而台灣生產的 DRAM,在售價不便、會計成本卻大增的情況下,自然構成賠本傾銷要件。
以台積電做為例子,台積電今年員工紅利配股金額總市值高達一百三十億元,是人事成本的十倍,稅後盈餘卻從一百五十億元劇降剩下三十億元;而像旺宏等配股後市值高於稅後盈餘的公司,用美光的方法計算,公司根本就是虧損經營。
台灣員工配股能夠轉為美國 Stock Option?
台灣與美國電子公司在員工紅利配股制度上的最大不同,在美國公司以股票選擇權( Stock Option )的方式進行,公司先以市場價格買進股票(庫藏股),賣出認股選擇權給員工,同意在一定的期限之內(例如五年),逐步讓員工以特定的價格買進股票,在員工執行選擇權的時候,公司再將賣出股票的價格與買進價格之間的差價,列為「員工福利支出」,作為公司損益表的人事費用支出。
但是台灣的員工配股,是採取「增資」的方式進行,以台積電今年第一季每股一五○元左右的股價,「票面成本」只有十元,如果要仿照美國的制度計算差價費用,每發一股給員工,公司就多出一四○元的成本,也立刻就造成公司獲利的大衰退。但是因為台灣會計、稅法的制度,並沒有要求將員工配股列為費用,因此公司大發員工配股,只造成股東權益膨脹、每股獲利稀釋的效果,各上市公司也基於延攬人才的考量下,對員工給予慷慨的紅利配股。
勤業會計師事務所鍾聰明會計師就認為,台灣從公司法、稅法、到證券交易法,都是在「面額十元」的觀念下發展出來,員工紅利與股東配股都是以面值十元作為課稅、會計處理的基準,如果要維持員工紅利配股的制度,同時把會計方法改成適合美國的制度,恐怕整個面額十圓的精神都要廢除,工程的龐大難以想像。
正因為美光是胸有成竹,因此在初判結果出爐之前,幾乎所有台灣業者都已然做好「萬全準備」,說詞包括美國市場只占其營業的小部分,所以不賣美國市場也沒關係;也有的表示,調高售價是個利多,可以讓低迷已久的半導體市場重燃生機。也有的公司會說,馬上將產品重心轉移到更高階產品,避開美光半導體就好了,同時又可加快產品轉型等等之類的,真是讓人覺得有些腹笥甚窘,不知該同情好呢?還是該搖頭好?
世界先進、南亞科技受傷最重
平心而論,對於現今國內半導體廠商而言,失掉任一市場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失,因為近來景氣的確不佳,而如果又加上美國地區是主要的資訊產品消費市場的話,情況就更不樂觀了,但此番列榜的業者也可能因其生產形式及銷售標的的不同,而所受到傷害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唯一可確定的是,未來仍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從此番「榜上有名」的業者來看,可以從產品技術來源、生產方式及建廠方式等因素來做一個簡單劃分,而其受影響的程度也因為屬性不同而有所差異。第一類是完全自主研發、生產的業者,此類業者原本有世界先進及南亞科技兩家業者,但日前南亞科技與 IBM 半導體部門簽定技術合作協定之後, 南亞科技可望受到IBM 專利及技術的奧援,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自有技術業者,但可能決策下得晚,因此仍是美光積極「討伐」的對象。
當初提出反傾銷指控時,美光分別對世界先進及南亞科技提出了高達四八%及七三%的反傾銷稅要求,雖然結果未定,但看起來應是九家業者中最容易受傷的業者,因為其業務有百分九十左右集中在 DRAM 單項產品上,雖然世界先進與南亞科技將單顆晶片直接銷往美國的機會不高,絕大部分仍是透過代理商及記憶體模組生產商加工後售出,不過因為無法有其他品牌可供使用,且對美國市場依賴頗深,因此要全身而退恐怕不容易,可以說是此番美光大對決中,最直接受到衝擊的業者。
技術移轉廠商尋求提高「回銷比率」
第二類是屬於有「技術依靠」及「多品牌使用權」的業者,此類業者大多與日本及歐美業者簽定有技術轉移及代工生產的合約,所以本身 DRAM 生產數量中就有頗高比例產品,必須回銷給技術母廠,如力晶與日本三菱、茂德與西門子、華邦與日本東芝、旺宏與日本松下等,其中回銷比率最高的是華邦,回銷東芝比率為現有產能的八成,而回銷率最低為茂德,只能回銷西門子四成。其餘業者大多維持在五、六成上下飄盪。
回銷比率剩下的就是該業者必須標上自有品牌在市場上銷售,自然也受到美光的關注,不過可相信的是,近來 DRAM 價格已然有些上漲的態勢,加上韓國業者的策略性減產,因此業者大可與授權原廠商量,提高產品的回銷率,或是使用授權廠商品牌銷售,大幅降低因加徵反傾銷說所帶來的滯銷風險,雖然不能稅完全沒有風險,但起碼還有轉圜空間。
第三類則是有技術授權母廠、但無法使用母廠品牌的業者,以德碁為代表。德碁原本百分之百生產德州儀器品牌的 DRAM, 但因為雙方股東意見不合而分家,轉為單純的技術授權。 雖然分家的時間點不太恰當, 但由於德州儀器執意退出DRAM 市場,原本就要停止合作,所以只有選擇分手。
德碁甩掉 DRAM、台積電、聯電各有脫身妙計
目前德碁的狀況並不明確, 因為與 IBM 合作之後,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屬意不再單純生產 DRAM, 而要轉成「全方位」的晶圓廠,從 DRAM 到代工、到一般基本元件都在生產的行列,所以 DRAM 比重已然降低了許多,只是變換產品線對晶圓廠來說,並不見得十分容易,加上德碁在最低潮時,流失不少中階工程師,因此即使美光不來,德碁情況也可能不會有多少的改變。或許,美光事件會讓施振榮更加決定要「馬上」甩掉 DRAM 這個燙手產品也不一定。
而第四類業者就是現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主流,只代工生產、而不介入銷售的業者,如台積電集團、聯電集團及世大等,可能是自己榜上有名,或是因為代工生產而遭牽連的也有。
此類業者雖然直接被點名的不多,但由於 DRAM 此類標準產品在晶圓代工業者眼中可以用來填補淡季產能,因此同樣也與客戶感同身受,在台積電與聯電兩大集團中,生產 DRAM 比率各不相同,而且兩大集團也不願透露真實情況為何?
從客戶的角度來看,聯電集團被點名的客戶為兩家、台積電為一家,所以影響不能說沒有, 但不同的是,台積電可以用美國當地的子公司 WaferTech 來調整產能,聯電集團剛買下的日本半導體工廠也適時派上用場,聯電在市場上一向以彈性聞名,據說也為客戶想好了萬全的對策。
SRAM 傾銷控訴之後,產值只剩三分之一
從一連串衝著台灣而來的反傾銷案例中可以發現,一旦成立之後,對台灣業者而言,總是弊多於利,鮮少聽到有哪家業者因為被徵反傾銷稅而大發利市的,但現階段除了做好心理建設之外,業者能著墨的地方的確有限。以一個月前 SRAM 例子來看,雖然業者都說影響不大,但實際上台灣 SRAM 產值馬上衰退到去年同期的三成不到,外銷美國的訂單更是下滑五成,從一億三千多萬美元,到現在的七千萬美元,除了可見的營業額流失之外,美國市場占有率更是從百分之三到現在百分之零點多,代價不可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