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還稅於民」普發現金6000元,預計要發出1400億元,但政府可用歲計賸餘剩1250億元,估至少舉債150億元,在野黨怒轟政府財政管理失準。
近年因疫情衝擊,各國難於降低國債,反觀台灣國債占GDP比重逐年下滑,至今年僅剩28.5%,遠優於世界平均,而台灣的國際投資部位(NIIP)截至2021年也高達GDP 205.1%、世界排名第四。
台灣堪稱家底雄厚、世界財政資優生,政府舉債發錢給全民有問題嗎?關鍵就在價值選擇與世代正義。
提及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台灣是否真「債台高築」?
調閱國際統計資料庫Statista,2021年亞洲地區29個國家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份額,以高到低排名,台灣以28.36%排名第24,優於日本、南韓與新加坡;昔日亞洲四小龍之中,僅次於香港。
總統蔡英文執政6年多以來,雖然以特別預算舉債逾2兆,還債表現也十分優異。
全球經濟數據統計資料庫CEIC資料顯示,台灣國債占GDP比重已從2016年35.36%,下滑至2021年30.17%。另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國債占GDP更降低至28.5 %。
回顧近年,台灣政府因審慎的財政管理、還債表現優異,以及經濟成長穩健,國際信評機構連續調升台灣長期主權信用評等。
包含惠譽(Fitch Ratings)在今年9月就確定維持台灣長期主權信用評等「AA」,展望「穩定」,主因之一就是台灣穩定稅課收入成長及審慎財政支出,使2022年度各級政府財政赤字較預算數小,並預測各級政府預算赤字占GDP比率為0.7%。標普全球評級(S&P)2021、2022年連續2年調升台灣主權評等的等級「AA+」,評等展望「穩定」,財政赤字減緩也是關鍵。
國家主權評等好,借貸成本就會降低,現金流動性增強,國內金融機構放貸成本較低,企業就容易向銀行借到錢,償債能力會比較好,連帶企業資金狀況比較健康,國家朝正向循環。
台灣還債能力是國際資優生,政府舉債發現金是合理的嗎?
台灣財政相對各國優異,堪稱世界資優生,因此向國際舉債底氣厚,那超徵稅金不還債,卻選擇予全民發錢同樂,顯見是政府的選擇問題。
為何政府要舉債發錢?詳見:滿手現金最實在!全民樂普發6千元背後心態的隱藏危機…財政學者論戰:政府如何掏出1800億?
政府撒幣給人民是不是有先例?事實上,昔日的亞洲四小龍中,香港與新加坡政府都曾大發紅包,不過背後思考邏輯卻十分不同。
香港財政穩健,國債占GDP僅2%,是明顯優於台灣的世界級資優生。香港政府因財政有餘裕,曾在2011年、2019年分別發4000元、6000元港幣予市民,不過第二次發錢另設置領取資格。
至於新加坡,2021年國債占GDP比重雖然高達159.87%,是世界名列前茅的高債務國,但新加坡發放次數卻相當頻繁,分別在2006年、2008年、2011年、2018年及疫情間都曾普發現金給國民。
新加坡看似舉債「大撒幣」,不過新加坡其實是淨債權國,以2021年國際投資部位(NIIP)來看,新加坡對外金融資產減去負債,還有1兆多新幣,約新加坡年度GDP的276.1%,僅次於香港的586.8%。
至於台灣,2021年NIIP占年度GDP的205.1%,世界排名第四。
雖然如此,新加坡有舉世聞名的「財務平衡政策」,從不「以債養債」,法律就明文規定政府不能舉國債籌集資金來補貼預算,因此政府盈餘從未拿來償還長短債務,而是轉向更有價值的資產投資,再從投資中獲益來償債。
總結台灣體檢結果,家底堪稱雄厚,政府近年特別預算雖舉債2兆,不僅拿來擴大建設、刺激經濟景氣正向循環等,實際債務僅增3千多億,成果有目共睹。
只是這次台灣狀況遠不同於新加坡、香港,舉債150億元發現金給全民且未排富,未來每年都要編列預算逐漸攤還,仍將是「債留子孫」。
台灣財政現況分析,詳見:政府「還稅於民」是民主還是民粹? 台灣6年超徵逾1.3兆,舉債卻更多 領現金你該知道的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