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週三(12/28)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在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4大轉型策略,與科技研發、氣候法治的2個基礎下,揭示各部會具體節能減碳執行方案,估至2030年投入包含中小企業補助升級轉型等相關預算近9000億元,堪稱台灣有史以來期程最長、最大的國家發展計畫。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會中強調,未來攸關國家重大建設計畫,都要淨零規劃。
不過,由於減碳計畫遠低於聯合國建議,並未觸及關鍵的「碳定價」機制,仍遭質疑嚴重低估全球氣候變遷緊急性,以及忽視台灣減碳責任。
促4兆投資、增5.5兆產值,創55.1萬就業
去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6的決議,各國最遲要年底提出2030年的減碳目標及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國家自定貢獻),國發會今日公布我國2030年減碳目標為基準年2005年的24%±1,並提12項計畫。
國發會預估,能減少24%CND,相當2020年碳排量的29%,促進4兆左右供應鏈投資、增5.5兆產值,並創造55.1萬個就業機會
龔明鑫表示,淨零已經到非做不可的地步,尤其歐盟CBAM將於明年上路,2026年將正式開始課徵碳邊境稅,加上國際大廠、供應鏈減碳要求越來越具體,台灣身為供應鏈一環便無可避免。
龔明鑫宣布,未來所有國家重大建設計畫,都要包含淨零想法與設計,才會通過計畫審查。第二,9000億元投資也包含協助中小企業淨零適應的智慧化、系統化等設備升級計畫,未來將會公布相關配套,推出企業減稅、系統改善補助、貸款利息優惠或補貼等方案。
金管會將推動綠色金融3.0,整合資料數據建制出ESG資訊平台,並推動跨部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交通部將提高電動運具普及率、完善運具充電使用環境及推動產業技術轉型,預計2024年要發售國產電動車、2025年電動公車占比達35%,2040年汰除燃油載具。
未來,因應淨零轉型將陸續修正7項法律及12項法規命令。其中,立法院在5月審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大修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已將2050淨零排放入法,更力拼要在今年底、明年初延會期間三讀通過氣候法。
減碳目標低於聯合國建議 能源轉型不符國際趨勢
國發會公布2030年減碳目標為24%,遠低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建議的2030的45%,挨批過於對減碳過於消極。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團體發表聲明指出,工業部門占台灣碳排放過半,2021年直接與間接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相較2005年也高出17%,目前提出方案工業淨零強度不足、工業轉型驅動方式未明。
國際人權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則表示,國際趨勢是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積極促進淨零與化石燃料產業的轉型,草案中仍缺乏訂定明確化石燃料退場期限,以及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補貼的規劃。
此外,國發會規劃,2050年火力發電廠裝置容量仍與台灣整體火力發電廠總裝置容量差不多,與國際能源總署與IPCC建議2050年淨零再生能源佔比至少要7成以上的願景背道而馳。
環團批缺少有效碳定價,淨零預算全民買單
目前政府提出草案版本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以收取碳費為主,以2021年全台碳排量計,碳費收入估僅574億元;不過,卻要在2030投入9千億元預算,形同拿全民納稅錢補貼用電大戶轉型。
綠色和平等團體質疑,排碳大出長期以來忽視的環境成本,投入較少預算進行淨零轉型,反要納稅人補貼碳排大戶,不符合氣候公平正義。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指出,歐美等國都善用碳稅費、排放交易(ETS)等碳定價機制,國發會未提更詳細的手段,直言碳費絕對不是終極方案,必須訂定中長期的碳定價戰略,這也是產業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