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精品超市越來越多,包含Mia C’bon、city super、微風超市等都深受有錢太太青睞,創造出貴婦經濟學,尤其日本頂級水果價格令人瞠目結舌,但仍有忠實消費者買單。最近架上悄悄出現連日本人也不知道的「紅瑪丹娜」蜜柑,3公斤要價約3600元。
反觀台灣國產柑橘雖然甜度世界第一,卻很難賣到精品價,昔日被稱為水果王國,超市架上自其他國家進口的蔬果比例卻越來越高,直到今年為止,台灣水果出口已萎縮六成,農產貿易逆差高達126億元。
台灣生鮮出口仰賴中 日、美,新市場短期難補上
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近10年來生鮮水果外銷中國金額,2010年僅1000多萬美元,2018年衝破1億美元,2019年達1.48億美元高峰,去年則腰斬至7600多萬美元,今年截至11月止只剩1500萬美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發文強調,已陸續調整出口結構,台灣生鮮銷往日本市場占比已從2020年的9%提升到50%,成為最大水果出口市場。
【降低單一市場依賴 擴大外銷新興市場...
由陳吉仲發佈於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但事實上,光是2020年至今年11月底止,中國與日本兩個市場,生鮮水果出口額就短少近1億美元,台灣光鮮果出口數量一年減少約4萬噸,萎縮逾50%。
農委會近年端不少政策與運費補貼要提升農產品質,拓展多元外銷市場,然而以日本出口台灣的水果為例,產值從2017年的8050萬美元成長到2021年的1.18億美元;反觀台灣,少了中國市場,日本、美國市場卻未顯著增加,水果外銷出口總額萎縮將近6成,農民的寒冬才正要開始。
台灣自2002年加入WTO後,農產品貿易逆差約30億美元,直到2017年逐漸擴大至80.3億美元,2021年突破100億美元,今年1-10月加起來的逆差高達126.3億美元,6年內擴大逾50%。
圖片來源:擷取自「Lin bay 好 油」臉書
台灣農漁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外銷美國花卉是主力
農委會近年努力進行結構調整,美、日今年首次取代中國成為台灣最大農業進口國,今年,美國已成為台灣農產外銷的第一大出口國,貿易額達8.6億美元,第二名則是日本8億美元,韓國2.2億美元,但有不少業者反映,由於品種不耐儲運、採後處理無穩定品質,難長程運輸到其他國家,雖然銷往美、日與歐洲有高額運費補貼,仍賠錢居多,外銷意願也不高。
農委會國際處處長林家榮坦言,過去10年鳳梨、釋迦、芒果與蓮霧等是外銷中國主力,如今沒有銷中,過農產品結構要轉移,還需要時間。
是中國養套殺?還是產品賣不了國外?
中國封殺台灣產品爭議,爭議起點正是《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等規定,海關總署2021年4月發佈《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希望由明確的主管部門監管管理,有利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
美國2011年就開始推《食品安全現代化法》(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FSMA),要求農產品進出口商進行預先登記制,法案將於2026年全面施行。加拿大也早在2019啟動《加拿大食品安全條例》(SFCR),要求進出口加拿大的貿易商需要向食品檢驗局(CFIA)申請為新鮮蔬果採購人和銷售人。
台灣農田生產規模不如農業大國,加上人力成本也較開發中國家高昂,競爭力本就有限,中國過去10年來農產以低標「讓利」模式讓台灣農民賺簡單錢,造成農產10年未積極轉型、落後國際水準的現況。
以日本紅瑪丹娜蜜柑為例,每一顆都經過非破壞的光波選別機,確保品質沒問題。日本每個水果產區也都會有一台,但這種設備台灣一台都沒有。
未來,政府應更積極輔導農友導入global gap等國際認證,提升農產競爭力,否則,如中國以食品安全為由禁輸的爭議,僅是一頁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