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會不會再一次出現巧合呢?
4 年前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扣除當年韓國瑜颳起的韓流因素不論,那時的政治環境是,蔡英文在2016年首次當選總統後,隨即推動不少重大改革,包括《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法,還有軍公教的年金改革。
蔡英文改革的初衷沒有錯,但同一時間開闢太多戰場,又缺乏跟民眾與相關團體的充分溝通,社會抗議聲浪不斷,執政的民進黨疲於應付,最終人民在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用選票教訓了民進黨。當時社會上普遍流傳著,民進黨輸掉選舉,不是人們多喜歡國民黨,而是大家討厭民進黨。
今年底又將再面臨九合一選舉,這次足以干擾選情的便是疫情。去年5月全台人民最慘痛的經驗莫過於三級警戒,那時與疫情搏鬥的畫面猶歷歷在目,今年轉眼5月又要到了,本以為政府宣布不再升級警戒,改採與病毒共存的「新台灣模式」,人民不會再面對驚懼與恐慌,但實情是政府依舊慌亂,人民更是無所適從。
蔡英文總統4月初召開防疫會議,當時會議結論便以「減災」為目標,而「減災」具體方案,則是不再追求圍堵清零,改以簡化疫調、快篩取代PCR、輕中症分流及啟動居家照護等措施。但這些所謂的大原則,落實下來卻是七零八落。
簡化疫調、快篩劑的準備工作,可以提早進行
例如簡化疫調,是在一大票衛生局人員,累得人仰馬翻之後,政府才宣布「自己的疫調自己做」,如果早已知道Omicron的確診案例有可能成指數型成長,簡化疫調工作為何不早日啟動?就如輕症確診者居家照護一樣,指揮中心起初不強制,幸好新北市市長侯友宜反應快,早在半個月前便已部署,如果再慢一點,新北防疫旅館根本沒能力收治,中央集檢所也會被塞滿。
而談到快篩取代PCR,民眾可就是一肚子氣了。之前快篩劑價格高的離譜,民怨衝天後,業者才稍微調降。而今起實施的「快篩實名制」,雖然政府已壓低價格在一劑100元,但剛開始產量有限,必然僧多粥少,有人苦中作樂打趣,從排隊買口罩,到排隊打疫苗,現在輪到排隊買快篩劑,這可能是台灣人民的宿命吧!
此外,政策還有一個矛盾點,政府希望人民自主管理,但一些管制措施還不敢大放,所以在居隔者「3+4」新制中,政府不要求居隔3天期滿者,在進入第4天自主健康管理時,要將快篩結果上傳衛生局,這是相信人性本善,民眾一定是快篩陰性才會出門,然而另一方面,卻仍是替居隔者設置電子圍籬,一旦居隔期間有症狀要就醫,或是解除居隔時,必須通知衛生局解除,否則警察會疲於奔命
戰略目標不清楚,容易造成防疫步調混亂
但如今居隔者已超過數萬人,衛生局作業時間趕不上民眾解隔速度,既然政府都願意相信民眾不會造假了,電子圍籬的設置是否有必要,就很值得檢討。
政策衍生的亂象,假以時日也許會解決,但戰略目標不清楚,會造成防疫步調混亂。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預估,5月7日台北單日確診會破萬,5月18日將達50萬,屆時不排除實施「軟封城」。單日破50萬也許誇大,但可以確定,確診人數激增,中重症病人也會隨之變多,導致醫療體系難以承受,台北就會提升警戒,如此一來新北、基隆、桃園等生活圈能置身事外嗎?台北軟封城雖不至於走回清零老路,但人民行動勢必再受限制,這與蔡政府設定的正常過生活目標卻相違。
民進黨民調較上月重挫5.8個百分點,卻沒有流向國民黨
政府希望與病毒共存,但戰略目標訂出後,沒過幾天台灣就迎來海嘯,不僅人民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各縣市政府也是措手不及,而政策一改再改,美其名是動態調整,實則也是且戰且走。如果蔡政府早在決定「新台灣模式」前,能先與各縣市溝通,最起碼是六都市長,而非只有桃園與高雄,如此在政策決定上會不會更周延呢?因為等到火燒屁股,衛福部才急找六都溝通,都已慢好幾拍了。
日前一份新出爐民調指出,民進黨支持度比上個月重挫了5.8個百分點,但國民黨只增加0.5個百分點,可見對民進黨處理疫情失望的人,並沒有轉往國民黨,因此面對九合一選舉,民進黨真正的對手就只有自己,所以請絕對不要輕忽一點一滴積累的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