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陳時中7月表態選北市?2原因讓民進黨還不急著掀鍋 惟「這件事」恐成他的夢魘

陳時中7月表態選北市?2原因讓民進黨還不急著掀鍋 惟「這件事」恐成他的夢魘

郭淑敏

焦點新聞

今周刊資料庫

2022-04-14 11:30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接受訪問,被詢及蔡英文總統是否曾找他談過參選一事,他說沒有正式談過,那是否有非正式談過時,陳時中並沒有否認,不過陳時中說,他跟民進黨選策會召集人黨祕書長林錫耀有閒聊過。陳時中的話欲言又止,背後所透露的訊息值得玩味。

眾所皆知,陳時中並不排斥參選台北市長,他說過,一旦可以選,一定會辭職,近來也有很多行程跟防疫無關,可見他已默默的在鴨子划水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如今能夠影響民進黨提名期程的就只有疫情的變化。

 

但面對Omicron,蔡英文總統已拍板「重症求清零、輕症可管控、正常過生活」的防疫大戰略,陳時中也預測,這波疫情可能會在6月底左右告一段落,換言之,7月初應該就是陳時中宣布參選的時機。

 

陳時中表面上雖然一再強調,他現在的任務是防疫為先,但這兩年多來不斷關注指揮中心兩點記者會的人可能會發現,記者會中的陳時中已經略顯疲態,他接受訪問時也不經意說出,其實有一些些累了。

 

放眼望去,相信內閣中應該沒有一位部會首長,有陳時中如此的經驗,從2020年初,武漢發現COVID-19病毒以後,兩年多如一日,天天出現在電視機面前解說疫情,這當中雖然也有過短暫記者會停開,或是換人主持,但是多數時間陳時中都沒有缺席,單憑這一點過人毅力就值得敬佩。

 

指揮中心應該重整,是不是維持固定記者會也可以討論

 

但也因為陳時中這個防疫指揮官人設過於強烈,外界在討論他是否投入選舉時,隨即而來的憂慮便是疫情還在延燒,病毒變化莫測,陣前換將是否適當?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倘若一個工作非某人不能勝任,是不是也顯得政府用人過於僵化呢?

 

其實在沒有爆發COVID-19之前,衛福部長陳時中的表現並不是內閣中最耀眼的,甚至初始還有人拿陳時中是牙醫,不懂防疫工作來質疑他,但事實證明,陳時中兩年多來主持防疫工作,雖稱不上完美無缺,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可見事在人為。

 

何況當防疫漸漸有了一套標準作業程序,而各縣市經過兩年多來的操兵,在疫調、匡列、隔離上也累積了很多經驗,尤其各縣市長記者會的論述完整一點都不輸給中央時,或許是時候讓指揮中心進行重整了,甚至還要不要維持固定記者會的形式,也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參選北市市長八九不離十,民進黨有2原因不急著去掀鍋

 

當陳時中參選已是八九不離十時,民進黨目前則還不急於去掀台北市長這一個大悶鍋,理由很簡單,一來國民黨的蔣萬安與民眾黨的黃珊珊都還沒有正式宣布;二來藍白在北市長選舉,票源嚴重重疊,蔣黃兩人必然互相廝殺,尤其是黃珊珊,近來砲口一直對準蔣萬安,但不可諱言,「藍白合」的呼聲也沒有完全消退,所以民進黨還可以靜觀其變,以逸待勞。

 

但是陳時中參選北市長,也不是全然沒有弱點。防疫是讓陳時中得以在黨內脫穎而出的原因,但兩年多來陳時中的防疫成績也非無懈可擊,特別是去年全台三級大警戒,民眾本以為政府已經超前部署了足夠的醫療量能還有疫苗,但事實並非如此,藍營會緊盯800多條人命的慘痛代價來質疑他,而這也是陳時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如今面臨Omicron侵襲,雖然染疫者九成九以上都是輕症,但是Omicron傳播速度快,其變異株BA.2速度更快,一旦台灣本土確診數日增千例,甚至萬例時,是否能確保重症與住院人數都維持在低檔,就要看陳時中在最後階段的部署是否成功?

 

政治生涯和疫情牢牢綁在一起

 

首先是抗病毒藥物能否及時到貨?去年政府號稱買了上千萬劑的疫苗,但全球疫情狂燒時,疫苗嚴重缺貨,導致台灣疫苗實際到貨量並不理想,如今全世界與病毒共存,抗病毒藥物成了搶手貨,台灣不能再重演去年疫苗短缺的窘境; 還有未來家用快篩將成為防疫主流,而「快篩實名制」能否複製「口罩實名制」的成功經驗,讓人人買得到便宜有效的快篩試劑,也就是量足價穩,都是對陳時中臨去秋波的考驗,萬一中間任一環節出問題,引發強大民怨,對他的北市長選情絕對有影響。

 

對陳時中而言,疫情與他未來的政治生涯已經牢牢綁在一起了,可謂「成也防疫、敗也防疫」,所以每一步路都沒有僥倖可言。

 

口氣不小,但看看過去幾年的表現,讓人不敢輕忽momo的企圖心。

 

截至目前為止,momo會員人數已經逼近1100萬名,等於接近一半的台灣人都已是momo會員,平均每日流量540萬人次,每個月不重複訪客就有900萬人(包括電腦和手機),每個月至少都有100萬筆的訂單成交。

 

觀察momo一路的成長軌跡:自從網路購物平台成立以來,momo創下從未衰退的紀錄。營收從2009年跨越100億元之後,2013年飛越200億元、2017年300億元、2018年400億元,去年(2019年)營收正式跨入「500億元俱樂部」。回顧過去10年,年平均成長率超過2成,已經是非常驚人的成長動能,但momo還有更遠大的目標,那就是1千億元大關!

 

早在2014年,當時董事長林福星喊出7年計畫,也就是7年後要做到1千億元的雄心壯志(等於2022年要完成),《今周刊》採訪團隊在3月中旬專訪現任董事長、2014年時任總經理的林啟峰,請問當年支票是否兌現,「那當然!」輕描淡寫一句話,林啟峰的信心不在口氣,在行動。

 

坐穩台灣電商一哥的寶座,momo早已無人能撼動,但誰知道,當年的momo從電視購物頻道起家,在富邦集團裡,只是一家微不足道的小公司;比起同集團裡的金控、電信,資本額動輒1千億元以上、每年獲利都是好幾百億元計,「公司太小,反而沒有大人管。」一位在momo資歷超過5年的員工說。

 

momo

▲點擊圖片放大

 

 

momo

 

 

銅管仔車邊修邊上路  千億營收指日可待

 

「momo是銅管仔車(台語,意指如破銅爛鐵的車子),邊開、邊修、邊上路。」富邦集團大家長蔡明忠不只一次這樣形容momo,在momo平台上賣衛生紙、賣醬油、甚至賣粉餅,這大概是當年以產物保險為本、開創富邦集團的創辦人蔡萬才都難以想像的。

 

但蔡明忠的「銅管仔車」不是對momo的輕蔑,相反地,是對momo現在成績單的最大肯定。他的意思是,這個當年毫不起眼的小公司,沒有多加看顧,竟然自己長大成人了,還成為前景看好、成長可期的有為年輕人。

 

momo如何做到?

 

一跨出momo位在台北內湖大樓的電梯,迎面就是一張大海報,上面寫著「『快』是唯一無法破解的招式」,意思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下單快、出貨快、到貨要更快,速度,是決定電商經營的關鍵因素。

 

小錯不斷  林啟峰不諱言失敗史

 

「但momo還有一樣『快』是外界不知道的,那就是承認自己做錯、失敗也要『快』。」採訪這天,天氣陰霾,現任董事長林啟峰話匣子一開,就談起「失敗」。「momo做錯很多事,我們開過五十家藥妝店,最後忍痛收掉;我們開過實體的momo百貨,後來也是頂讓收掉。最後,我們承認自己現階段,學不會做實體。」

 

momo從2008年到2014年,前後7年的時間開了50家實體店面「momo藥妝」,最後以虧損10億元宣告慘敗,黯然離開街頭;也在2013年,決定把經營3年的「momo百貨」拱手轉讓,同樣賠錢退場。當時momo的資本額不到13億元,這兩筆實體通路的認賠收場,幾乎賠掉一個股本。

 

 

「當時公司風雨飄搖,我只好硬著頭皮去向老闆報告,要求增資。」林啟峰說,錢不能白白賠掉,這堂價值「一個股本」的課,讓momo從此決定揮別實體通路,「FOCUS」(專注),專心做好自己擅長的電商平台。學會專注,也讓momo閃過一場腥風血雨的風暴。

 

2017、2018年,同業的蝦皮與網家,因為C2C(個人對個人的電子商務)的運費補貼,打到雙方幾乎都「動搖國本」,兩邊都喊出「30億元之戰」(意指補貼商家高達30億元的運費),只有momo堅持站在岸邊,意志堅定地不踩進戰場,一心只想把電商平台顧好、做好,不跨足C2C。

 

事實證明,那兩年正是台灣電商市場重新洗牌的重要分界點,momo因為沒有加入戰爭,得以持盈保泰,維持穩健的財務體質,有更多資本可以快速投入下一場戰爭:建立倉儲等硬體自動化投資。從此momo的領先幅度一舉擴大,最大電商的寶座難以撼動。

 

商場的競爭詭譎多變,誰都難以預測,早期的挫敗可以成為養分,為自己儲備下一場戰役的能量。

 

但momo犯過的錯還不僅如此,中國市場也是慘痛一役;momo曾經投資一家中國的電視購物頻道,有一天,赫然發現公司上下從高階主管到基層的採購,幾乎每個人都收取比例不等的回扣,「收回扣」,是電商界最大禁忌,在中國市場竟然如此毫無遮掩地進行。

 

無論中國市場再大再美好,痛定思痛,momo最後仍收掉這家公司,另起爐灶。

 

momo

 

大商無算  付款條件給得好才拿得到好貨

 

就像蔡明忠說的,這輛銅管仔車就這樣,「邊開、邊修、邊上路」;林啟峰也坦言公司要求什麼都要「快」,但快又不免犯錯,所以要強心臟,容忍大家犯錯,錯了就改,繼續上路。

 

電商在台灣其實已經不算新生意,蓋倉儲、建物流,這些都已經是顯學,既然是顯學,就等於是大家都知道的硬道理。即使如此,仍然有人落敗有人勝出,背後關鍵因素才更令人好奇。

 

「大商無算。」林啟峰坐在椅上往後一靠,不談算計、不計成本毛利,開口談起歷史故事。

 

「清朝有兩大商人,一位是大家比較知道的胡雪巖,另一位叫孟洛川,他的經商之道講的就是『大商無算』,意思是做大生意不去斤斤計較小利。」林啟峰說,這是前任董事長林福星常講給大家聽的概念。

 

momo的平台上有將近300萬種商品,常流動的有60萬到80萬種,當大家汲汲營營算毛利,計較一毛錢、二毛錢的成本,林福星當時反向要求momo,給供貨商的票期盡可能縮短,後來momo幾乎多以30天期付款,相較同業間多半60天、甚至更長的票期,momo付款條件相對好。

 

「前幾年,其實momo自己財務也不是多好,但還是盡可能堅持這個付款方式。」一位財務主管分析momo的策略,付款條件好,供貨商自然就願意把最好、最新的貨先給momo賣,這在向來什麼都賣的電商平台上,就像momo自己的企業標語——「生活大小事都是momo的事」,商品、價格非常透明,消費者在網路上比過一輪之後,聰明的自然就會選擇在momo下單。

 

前董事長林福星是momo的創辦人,一路到2018年才因產金分離政策,只能專任富邦人壽而離職,但他給momo訂下的企業文化,仍一路影響至今。

 

 

林福星是台灣大學化工博士,他家裡在嘉義布袋的鄉間開雜貨店,從小雜貨店到大電商平台,他秉持一樣的經營之道,就是「價廉物美」,這四字比「大商無算」還更簡單易懂,也是momo內部至今最在意的文化精神。

 

草創初期,momo業績不夠大,許多3C商品甚至因為下單量不多,還無法直接向總公司訂貨,但為了讓平台上的貨品齊全,只能忍痛轉向經銷商拿貨,這樣一來成本當然比同業高,偏偏3C商品售價又是「死豬仔價」(價格一致性高),當時幾乎是「賣一台虧一台」,但為了堅持林福星訂下的「價廉物美」原則,momo仍咬牙賣,但也因為如此,營收得以迅速攀升,等到量衝大,終於才能向總公司下訂單,取得齊頭式的平等。

 

momo董事長

 

momo取名自more and more,商品豐富齊全、品質值得信賴、消費者覺得優惠的價格,就是『物美價廉』

── momo首任董事長 林福星

 

堅持價廉物美  隨時偵測調整價格

 

規模小的時候都堅持不能賣貴,如今已是電商一哥,早已建立一套完整的「價格管理機制」,透過內部比價系統,隨時偵測價格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果價格不對,momo會立刻回頭和供應商談降價。

 

這個比價系統還設有消費者回饋的投訴機制,消費者敏銳度高,只要覺得商品價格較貴,立刻就有投訴;透過數據計算,只要累積一定客訴,momo就會立刻調整訂價來反應。

 

「momo如今是這麼大的電商平台,理論上不應該比別人貴。」林啟峰話說得保守,但記者實地測試,以各大電商平台指標性的「帶貨商品」舒潔衛生紙為例,雖然各家平台的品項名稱有1、2字的差異,有的叫「棉絨膚觸」,有的叫「蓬柔舒膚」等,包裝大小也略有差異,且各平台還有不同的促銷方案,但換算下來,每抽單價仍以momo價格最低,「價廉物美」的精神確實貫徹。

 

 

大方向對了,儘管一路走來小錯不少,但momo營運從此扶搖向上,營收在去年正式突破500億元,來到518億元,和同業差距愈拉愈大,昔日的銅管仔車愈跑愈順之際,下一步,momo要做什麼?

 

林啟峰給了兩個明快答案,一是快馬加鞭設倉儲,達到全島24小時內送達目標,另一則是頭號競爭目標的鎖定,早就跳脫電商同業,而是瞄準實體通路的強大競爭者——全聯。

 

2017年開始,當同業為了運費補貼打得如火如荼時,momo已悄悄展開全台獵地,北、中、南都要成立物流中心,每塊地要2萬5千坪,至今只有北部確立完工投入運作;去年底才剛剛買下南部土地,南部物流中心預計明年下半年才能完工,而中部的物流中心,至今還沒個影。

 

momo

▲點擊圖片放大

 

momo

早年蔡明忠( 上圖左二) 口中的銅管仔車(左一為前董事長林福星,右二為富邦集團創辦人蔡萬才),如今已是市值最高突破500億元的台灣電商一哥。

 

搶建倉儲  到貨時間決定成長動能

 

要靠近交流道、又要占地遼闊,哪有那麼容易找?找不到物流中心的地,那就先設衛星倉儲,但即使是衛星倉,土地也要5千坪,可租可買,只要有地就好。這幾年,momo已經在北中南廣設16個衛星倉,可以大幅縮減到貨時間,是電商營運最重要的成長動能。

 

「舉例來說,幫寶適紙尿布在日本製造,進口來台從台北港、基隆港上貨,物流車隊透過大數據直接配送到屏東衛星倉、台南衛星倉等,並且把配比都算好。客人訂貨時,就近的衛星倉直接送達,例如屏東一帶的客人下單,就從屏東衛星倉出貨,這樣可以縮短至2、3小時內送達。過去商品放在桃園的大倉庫,要送到屏東,再怎麼快至少也要1天的時間。」林啟峰三言兩語,把衛星倉扮演的角色與送貨時間的關係,解釋得很清楚。

 

 

大幅縮短從下單到取貨時間,就會快速推動公司成長。在疫情發生之前,momo已經擬定接連幾年每年要成長25%的目標;疫情發生,有可能再推一把,2022年的「1千億計畫」或許將提前達陣。

 

台灣零售業每年創造近4兆元營運規模,其中龍頭老大是統一超商,去年營收1千5百多億元;老二全聯緊追在後,營業額也有1千3百億元;第3名是好市多,第4名新光三越⋯⋯,momo排名第7。即使網路發展多時,零售業至今仍是實體通路的天下。

 

「台灣實體與電商的比重,約是85%比15%。」有「電商教父」之稱的91APP執行長何英圻表示,這個比重大約已是穩定成熟狀態,但雙方都不安於室,拚命往「虛實融合」(OMO)快速靠攏。

 

momo

 

物流

圖一(攝影/蕭芃凱)

 

物流

北部物流中心(圖一)建立後,大幅縮短到貨時間,去年底,momo再砸重金買下南部物流中心土地(上圖),將是營運邁向千億元大關的重要利器。(攝影/陳弘岱)

 

momo

▲點擊圖片放大

 

創新理論

 

亞馬遜執行長

 

虛實融合是趨勢  線上線下激戰時代來了

 

如果「虛實融合」是未來的零售趨勢,那麼線上、線下開打恐怕將是一場難以避免的戰役。

 

「『全先生』是我們可敬的對手。」momo顯然早就嗅到這個趨勢,在內部會議上,主管們常以「全先生」稱呼這位假想敵,顯然將全聯視為最重要的對手,早已是momo上下不諱言的一致目標。

 

只是,momo營收規模5百億元,敢放眼直接挑戰1千3百億元的全聯,口氣不小。

 

「這兩家的文化很像,一個蓋房子(元利建設,指全聯)、一家開金控(momo),都不是流通本業,但老闆都很精打細算。」同業這樣分析這兩家零售業的「後起之秀」,但其實更像的是,這兩家公司近幾年業績都是異軍突起,momo的年成長率突破2成,全聯也不遑多讓,連年都有2位數成長。

 

全聯最近更進一步推出「實體電商」服務,展現跨足OMO的企圖心十足,而momo呢?

 

「我們把電商做好做滿,只要體質好,隨時併購都可以一步跨到實體。」一句話充分展現林啟峰不畏戰的信心與戰力。

 

還未開戰,硝煙味已經十足。如果虛實整合將是零售業必然的趨勢,那麼這兩家仰角最高的兩強之爭,恐怕會是一場難以避免的精采對決。

 

零售業

 

馬雲

 

零售業

 

momo

延伸閱讀
25歲存款破300萬!她自創「理財歸零法」:不當刻苦守財奴,每一塊錢都「用心」花掉,也能變有錢人
25歲存款破300萬!她自創「理財歸零法」:不當刻苦守財奴,每一塊錢都「用心」花掉,也能變有錢人

2025-03-17

以為母親不懂理財?長照燒600萬,還能留下大筆遺產...他破產後才懂3個血淚教訓:一張不賣,複製大盤也能富三代
以為母親不懂理財?長照燒600萬,還能留下大筆遺產...他破產後才懂3個血淚教訓:一張不賣,複製大盤也能富三代

2025-03-14

「2024創新資產管理與退休基金研討會」 打造台灣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退休理財創新趨勢與挑戰
「2024創新資產管理與退休基金研討會」 打造台灣亞太資產管理中心 退休理財創新趨勢與挑戰

2025-03-18

毛利小姐變有錢》一次聽懂ETF!施昇輝揭月月配盲點、周冠男0050「無招勝有招」7位理財專家教戰7%獲利秘訣
毛利小姐變有錢》一次聽懂ETF!施昇輝揭月月配盲點、周冠男0050「無招勝有招」7位理財專家教戰7%獲利秘訣

2025-03-04

30歲買下人生第一間房!理財YouTuber教戰:3條件談到低利貸款
30歲買下人生第一間房!理財YouTuber教戰:3條件談到低利貸款

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