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電池儲能是各國能源轉型穩定電網主要解決方案,我國儲能市場較日歐美中等國起步晚,現階段仍處於市場初期,惟儲能應用情境多元,業者仍有機會迎頭趕上;儲能系統被視為國家戰略物資,政府推動低碳能源轉型政策下,加速儲能系統的自主技術發展及擴大儲能建置刻不容緩。
台灣電池協會楊敏聰理事長表示,台灣電網用儲能產業結構,依上下游區分為電芯廠(Cell)、電池組廠(Pack)、電池管理系統廠(BMS)、電力轉換系統廠(PCS)、電能管理控制系統廠(ECS)及儲能系統整合商(SI)六大類,台灣均有投入,亦有一定比例垂直整合,但因規模及經驗不足,難與國外大廠競爭,國內儲能市場幾乎為外商把持。
因此,現階段重要的是,政府如何協助整合國內上、中、下游業者,突破外來品充斥的阻力,藉由國內市場剛性需求,引導產業練兵,建構關鍵核心的高附加價值及成功商業模式,帶動國內戰備安全性產業發展,提供國內自主穩定供應,達成 20%再生能源穩定供應政策目標,進一步以台灣品牌拓展全球市場兆元商機。
南韓在2019年二年內發生近30起儲能火災事件,導致全球儲能市場驟減,突顯「安全」議題的重要性;調查分析主因是操作環境管理不周,且未考量防延燒設計,造成連鎖反應,一發不可收拾。雖然上述儲能設備都通過國際安全規範,仍不能防範,顯見國際安全規範對操作環境評估仍有不足。
反觀台灣儲能設施大部分建置於高濕環境,風險與安全隱憂相對增加,電池協會強烈建議,除通過國際安全規範,必須強制增加環境、穿刺及防延燒測試,讓火災防止或控制在一定範圍,避免連鎖反應,降低災損範圍。
楊敏聰認為,台灣建立品質安全、可靠度驗證制度,並落實至電池廠現地及售後抽驗制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外,也可正面提高或導引台灣產業競爭力,提供政府輔導、鼓勵產業發展的依據,包含補助測試驗証、補助場域驗証、產品品質可靠度輔導、全壽期營運金融補助措施等,一舉數得。
台灣現有10家鋰電池芯廠總產能約3.5GWh,受限於國內電池應用市場規模小、關稅障礙及國際市場在地化要求,造成國內電池芯產能難達經濟規模,相較國際電池大廠生產規模動輒超過10 GWh,價格差距達20~30%,國內電池廠在紅海市場難以競爭,須朝可掌控自主及特色材料之鋰電池產品方向發展。
楊敏聰舉例,臺灣擁有具攻擊性極板結構、提升壽命專利的鋰鐵電池及高功率鋰鈦氧電池,可使電池全生命週期成本大幅降低,具差異化競爭技術,有機會打進電網儲能市場。另一方面下世代更高性能、安全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可較現有液態電池提升35~50%,展望目標在2025年取得國際競爭地位。
此外,目前進口電芯未被預課廢棄處理費用,相對而言,國內電芯廠家在政府規範下須預留未來廢棄處理費用,形成起始點不公平競爭,這也造成使用進口電芯的儲能系統業者以低價搶市場,同時,逃避了未來廢棄電池處理的社會責任,責任轉嫁全民,政府須編列龐大經費,因此電池協會建議政府預收進口電池的廢棄處理費,以符合公平競爭。
面對國內儲能產業蓄勢待發之際,台灣電池協會向政府提出四項政策建言,加速國內鋰電池應用於定置型儲能系統,健全本土儲能產業正向發展:1.國內標準增加穿刺、防延燒及高溫高濕環境測試強制要求項目,建立產品品質安全、可靠度驗證制度,並落實至電池廠現地及售後抽驗制度。2.政府投入發展可掌控自主及特色材料。3.台電電網儲能系統建構案,鼓勵自主可掌控供應為原則。4.預收國外進口電池處理費,以符合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