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失利後,姚文智退出政壇。根據《財訊》報導,這三年來他歷經辛苦籌資,描述綠島女性政治犯的故事《流麻溝十五號》,終於開拍,姚文智也跨出電影事業的第一步。
秋陽將街上的樹影打在百葉窗上,也在姚文智身上刻出一道道細影,戴著鴨舌帽、穿藍色襯衫的姚文智倚窗而坐,看起來十足像個沉靜的文化人。 根據《財訊》報導,退出政壇三年,姚文智現在是「湠臺灣電影公司」負責人,以及開拍中的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出品人。此時他開口閉口,都是台灣影視產業的發展,還有「台灣100」大河系列電影的概念;過去政壇近30年的風光與失落,似乎已經離他很遠。
少年得志 北市長選舉重挫
《財訊》報導指出,姚文智33歲就當上高雄市新聞處處長、35歲擔任高雄市政府副祕書長,可謂少年得志;在高雄推動城市美學與文化創意活動,也有相當成績。2005年,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北上擔任行政院長,身為謝長廷子弟兵的姚文智,也進入行政院擔任新聞局局長。當時民進黨在立法院「朝小野大」,講話直來直往的姚文智,成為藍營立委炮火集中的箭靶,他也毫不退讓,時常和立委有激烈言詞爭辯,後來更因東森新聞S台撤照等風波喧騰一時。
謝長廷卸任閣揆後,姚文智在高雄參選立委敗北,轉而回到出生、成長的台北市士林、大同區耕耘基層,2012年擊敗尋求連任的國民黨立委周守訓,成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實施以後,民進黨在台北市第一位當選的立委;2016年他高票連任立委,政治前景可期。但2018年他堅持參選台北市長,雖然爭取到民進黨提名,當時台北市長柯文哲與民進黨「白綠分手」,卻分得曖昧不清,綠營支持者分裂,姚文智一路陷入苦戰。投票日前一週,姚文智宣布辭去立委以示決心,依然慘敗,他信守承諾宣布退出政壇。
根據《財訊》報導,說出退出政壇、不再選舉等話,之後又復出的政治人物比比皆是,姚文智卻真的離開政壇,也沒有接受任何職務安排。當初他表示要專心拍電影,也在2019年夏天成立「湠臺灣電影公司」,但3年來,他不接受媒體採訪,原因是「創業維艱,募資困窘」,他怕被認為拍電影一事「只是在吹牛」,直到資金與團隊全部到位,親自帶隊到綠島為《流麻溝十五號》舉行開鏡儀式後,心中已踏實的他,才願意談他的電影事業。
被問到為何要拍電影,接受《財訊》採訪時姚文智說,影視產業受到資本與市場的限制很大,台灣與中國市場懸殊,業界逐漸摸索出一條「水位公式」,4000、5000萬元以下的投資,還可以自由奔放,6000萬元以上的投資,票房至少要1.2億元才能打平,就要考慮進入中國市場,這時資金、關係、審批的考量都來了,只要想著中國市場,心中就有了警總,「警總已從台北移到北京」。
他說明,台灣人才濟濟,資金充沛,更有自由的環境,近30年來卻很少有大格局、大創意或大歷史的創作,最近的《斯卡羅》、《天橋魔術師》或《茶金》幾乎都必須是政府出資,原因就是如此。
中年轉業 電影募資常碰壁
姚文智提出的「台灣100」概念,就是希望串起一條台灣大河路線,從電影圈以外整合資源;在題材上,可以突破市場限制,補足很多台灣歷史或關鍵的故事;在資金上,糾集更多有識之士投資,未來加上群眾募資及爭取文策院投資,一起撐住台灣電影「水位公式」的差距。
電影公司取名「湠」,即是取自台灣諺語「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的湠字,期許可以在台灣永續經營下去。
不過,《財訊》分析,在台灣拍電影,籌資永遠是最辛苦的工作。姚文智苦笑說,他的確比電影圈的人有一些人脈優勢,就是「很多人會請我吃一頓好的飯,然後很客氣的跟我說:『我不投資電影。』」但他鍥而不捨,帶著iPad簡報,不斷拜訪中小企業主,說服他們以每股三百萬元投資當他的「二股頭」,終於有了一點進展,加上親友團、銀行紓困融資與過去長期支持他參與政治的朋友支持下,籌到八千萬元,開拍了第一部電影《流麻溝十五號》。
《財訊》採訪團隊問到,至於「台灣100」和導演魏德聖的「台灣400年系列電影」有什麼不同?姚文智表示,可以說是分進合擊的概念,補很多歷史題材的不足,例如二二八事件對台灣社會的衝擊那麼大,拍出的電影卻很少;南韓光是光州事件就拍了20、30部電影,很多都叫好叫座,他相信這些影片對韓國的政治文化、歷史認同都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強調,南韓實現了那樣的自由,台灣有這種自由,留給下一代的作品卻很少。
提到南韓,姚文智話匣子大開,他說,南韓CJ公司是他仿效的目標,CJ是大財團,但不計盈虧投資影視作品,矢志將韓國文化推向世界,電影《寄生上流》奉俊昊、《復仇三部曲》朴贊郁等導演都是他們培養出來的。
說台灣故事 推向全世界
姚文智指出,他希望有更多人認同他的理念,透過小額捐款、預購或包場,協助他撐住這個「矢志要說台灣故事,並且推向世界」的電影計畫,如果成功了,便可以驕傲地說,「我們雖比CJ來得晚,卻是人民支持出來的電影公司!」
訪談結束,姚文智透過LINE再三補充他的說法,最後又拜託有句話一定要寫出來:「我知道湠台灣距離CJ很遠很遠,但有夢最美,希望我們可以一部一部朝理想前進。」
原來,他急切想讓大眾了解「台灣100」的理念,又擔心被笑是「乞食許大願」(台灣俗語,意喻人明明沒有能力,卻要許下大願),才會反覆斟酌、修正他的說法。
這就是姚文智,為人一直都是和善沒有架子,大家皆稱「姚大哥」;但過去在政壇卻給人「好辯好鬥」的印象。充滿理想,又怕被嘲笑不切實際;沒有準備好之前,寧可銷聲匿跡。
但這麼愛面子的姚文智,為了他的台灣電影夢,不厭其煩的拜訪任何一個可能的投資者,一遍又一遍做著簡報。曾是廟堂之上的明星立委,光是這種奮不顧身的勇氣,就值得為他拍手鼓勵。…(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47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