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為北交所)正式開市,首批8檔北交所主題基金一經發行即獲得投資者熱情追捧,半日售罄並啟動比例配置,配售比例多在20%-30%,8檔北交所主題基金合計認購規模或超百億元人民幣(以下幣別同)。
北交所的定位有點類似台灣的興櫃市場,但是制度上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接下來將闡述參與北交所有什麼限制?北交所為何設立?制度上有什麼特點?會對現有A股市場有什麼影響等問題。
助力中小企業發展 突破新三板改革瓶頸
台灣的興櫃市場目的在使未上市股票交易檯面化,藉由資訊公開,以保護投資人權益,也是為了讓營運較具成效,但獲利狀況尚未穩定的中小型企業,可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中國成立北交所有三大目的,一是定位於「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意在支持優質中小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突出)「小巨人」企業發展;二是明確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定位,有助於三大交易形成錯位發展,同時也具有互補作用;三是中國的新三板整體交易活躍度較低,轉板條件較難實現,北交所有助於突破新三板改革的瓶頸問題。
轉板制度 打通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路徑
台灣興櫃市場上市條件除了要公開發行、申報輔導及二家券商承銷商推薦外,並無需任何的設立年限、獲利標準等其他條件,也就是說即使剛成立,或虧損不少的公司,都可以登錄興櫃,沒有特別的限制。
反觀北交所的上市門檻條件比台灣興櫃高,但是明顯低於科創板、那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和港交所。
北交所同樣實施註冊制,上市公司由新三板「精選層」產生,在新三板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公司,且符合四套市值及財務標準之一即可上市,財務標準對市值、盈利、經營、研發等相關指標的要求均低於科創板,體現出服務中小企業的定位。(註:新三板依照篩選標準分為精選層、創新層和基礎層等三類股票)
同時,北交所堅持向上交所、深交所的轉板機制,在北交所上市滿12個月的公司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轉板至科創板或者創業板上市,為中小企業打通順暢的直接融資路徑,使得獲取跨市場估值差價成為可能。
首批上市4大特點:市值小、估值低、盈利強、專精特新占比高
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共計81家,其中10家為新股,其餘71家從精選層平移。整體來看,首批上市公司呈現出市值小、估值低、盈利能力較強的特點。
從行業分佈來看,81家公司中工業行業占比最高(31%),其次為資訊技術(27%);其中,專精特新企業16家,占比達到近20%,高於全部A股的7.7%;從市值規模來看,71家精選層公司中,67家公司的市值在100億元以下,市值中位數為18億元,低於全部A股的59億元。
從估值來看,71家精選層上市公司本益比中位數為32.9倍,高於全部A股(28.7倍),低於科創板(52.2倍)與創業板(40.1倍);盈利能力方面,首批上市公司近3年ROE_TTM(股東權益報酬率)中位數的平均值為14.8%,顯著高於全部A股8.4%左右的水準,也高於科創板(13.3%)和創業板(9.2%)。
短期對資金分流影響有限 長期能贏得超額收益
從當前市值來看,北交所原精選層公司市值不到3000億元,遠低於全部A股的93兆元;從9月以來的成交量來看,原精選層公司日成交量占全部A股的比重平均為0.066%,占比較低,因此我們認為短期來看,北交所對於A股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
以興櫃股票以往的經驗來看,由於流動性差,間接導致價格被低估,許多法人在這階段也不會投入,但一旦轉成上市上櫃,因為流動性變好,通常估值就會上升。
目前中國新三板相應的也面臨公司股票流動性不足,業績波動幅度較大,存在退市風險和相關財務風險等問題,投資者應做好公司深度研究,同時保持長期跟蹤,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
創新層公司估值水準普遍較低,盈利能力增長較快,如果未來公司掛牌後加上「專精特新」公司的政策鼓勵,針對北交所的長期投資能夠為投資者贏得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