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洗刷我的清白,我不是仿冒者!」2017年4月,美國掃地機器人大廠iRobot,透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控告11家企業侵權,其中1家公司,是台灣掃地機器人業者松騰實業;基於對自家產品技術與專利的信心,松騰董事長燕成祥,第一時間除強調絕無侵權外,也表達了不惜一戰的態度。
面對市值比自己大上25倍的iRobot(當前市值逾24億美元),松騰若孤軍奮戰,恐無勝算。而這場使松騰「燒掉」300萬美元的訴訟,最後之所以能讓iRobot撤告,一方面是砸下重金,聘請在美國科技領域頗具地位的律師事務所協助;另一方面,則是得益於工研院的奧援。
對長期深耕智慧機器人領域專利的工研院來說,松騰在這場訴訟戰中,不只需要「銀彈」,還得有能向iRobot提出反訴訟的「子彈」。為此,工研院從超過1萬6000件專利中,挑出「移動平台」、「潔淨單元」、「載體估測與建地圖系統方法」,以及「定位系統模組」等具攻擊力道的專利權組合,幫助松騰抗衡訴訟。
「圍魏救趙」神助攻 一招掐住iRobot喉嚨
值得一提的是,工研院技轉與法律中心執行長王鵬瑜,當時提出一招「圍魏救趙」的神助攻,把訴訟主戰場,從美國拉到iRobot最大的市場中國,於廣州地方法院,對iRobot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此外,松騰也在深圳提出「行政查處」,申請禁止iRobot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這些反擊措施,讓iRobot不得不來台,與松騰公司在談判桌上,溝通和解事宜。
假設松騰在這場反訴訟中獲勝,iRobot將被迫退出中國市場,而這招,猶如直接掐住iRobot的喉嚨,逼得iRobot於2018年1月16日,請求ITC終止對松騰的調查並撤告。
燕成祥曾形容,當初被iRobot控告侵權,就像被捅了一刀,而工研院鼎力相助,則給了他反擊的機會,「捅一刀回去!」
該訴訟案落幕後,當初被iRobot控告的其他廠商,陸續退出美國市場,而獲工研院協助的松騰,不僅成功「以戰逼合」,甚至進一步與iRobot展開合作,成為iRobot在美國市場,主要的掃地機器人供應商。
▲工研院與松騰實業合作多年,此次以專利迫使iRobot與松騰和解,全仰賴企業主的決心、工研院的優質專利,以及智權服務團隊積極研擬對策,果然為台灣企業在國際上贏得了漂亮的一仗。
專利布局「量足質精」 符合市場需求
對於協助松騰,贏得這場台美專利大戰一事,王鵬瑜指出,松騰遇到的國際訴訟,只是冰山一角,國內許多廠商,都有類似經驗,且往往認為,進行專利訴訟,費時費力,因此多半選擇支付高額授權金,息事寧人,「但,台灣企業若能善用工研院的資源,即使不進行反擊訴訟,也能增加談判籌碼。」
工研院在專利領域的布局,「底氣」究竟有多厚?或許可從以下3方面,窺知一二。
首先,就策略面而言,工研院強調「量足質精」,持續推動研發前的專利布局機制,布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利。
王鵬瑜表示,專利布局的關鍵在於「敏捷力」,無論哪種技術領域,專利從生到死,都有完整SOP,應以「全生命週期」思維,從結合市場趨勢的「選題」開始,進行專利分析「布局」、追蹤專利策略執行的「落實」、推廣多元專利「應用」模式,一直到去蕪存菁的「維護」與「放棄」,採滾動式優化策略,敏捷地應對環境變化、適當調整。
例如,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積極參與5G標準制定會議,布局5G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 SEP);根據德國智權數據公司IPlytics去年統計,在「專利價值指標」(Patent value index)項目中,工研院以2.32,名列全球前30大5G SEP擁有者中的第1位,由此可見工研院在關鍵技術上的影響力。
▲德國智權數據公司IPlytics去年統計資料顯示,工研院在「專利價值指標」(Patent value index)項目中,名列全球前30大5G SEP擁有者中的第1位。
5度獲選「全球百大創新機構」 智權影響力亞洲之最
其次,截至2021年,工研院已5度獲選英國「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百大創新機構」,是亞洲獲獎最多次的研究機構;其評選辦法,是依據「專利數量」、「專利獲准率」、「專利影響力」,以及「國際化程度」等4項指標,追蹤全球所有企業、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創新程度。
科睿唯安顧問邱明峻指出,工研院各項指標表現皆亮眼,最突出的,就是國際一流水準的專利品質,「工研院的專利,頻繁地被第3方引用,其中不乏蘋果、IBM、三星(Samsung)、AT&T、高通(Qualcomm)等國際企業,顯示工研院對這些國際企業有極大影響力,也是工研院能連續多年入選的重要指標。」
專利高度創新、國際化、高品質 有助提升企業價值
再者,工研院的專利,具有3大特色,第1是高度創新,發明專利比例高達98%;第2是國際布局,國外專利申請量為國內申請量的近2倍;第3是品質高,被引證次數,正是國際常見的專利品質衡量標準。
其中,工研院的「高引證美國專利」件數,超越其他國際研發機構(例如:德國夫朗和斐協會、美國史丹佛研究中心等),顯示工研院專利,在相關技術領域,具有高度影響力,品質具國際水準。
工研院現有國內外專利,共計1萬7000餘件,為了讓這些專利能被產業妥善運用,工研院除積極推動專利組合,與產學研合作組成「IP Bank」,擴散專利應用外,更促成資本市場連結科技市場,與中小企業信保基金及26家銀行,推動無形資產評價、技術加值融資等,讓新創公司可用專利去融資及創業,提升創新價值。
另一方面,工研院也持續強化研發,布局早期關鍵專利,攜手台灣廠商超前部署,協助廠商專利契作,節省研發成本,提高專利價值,從市場導向來滿足產業需求。
台灣雖小,卻擁有極為豐厚的專利能量,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台灣產業能否於國際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專利肯定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而工研院「專利火藥庫」的角色,絕對是台灣產業,最重要的「神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