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趨緩,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上開始出現與疫情無關甚至來自網路謠言的提問,學者呼籲媒體自主建立採訪指引,落實基本查證,避免「綜藝化提問」阻礙防疫措施。
「民眾打完新冠疫苗,身體會出現莫名的磁力可以吸附鐵具,馬來西亞也有這樣子的個案,想請問指揮中心怎麼看?」7月1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中心)記者會上,一名記者提問。衛福部長陳時中當場笑了一聲才回應:「不然,找個人來吸看看!」
陳時中的語氣雖然輕鬆詼諧,但這段對答看在關心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的傳播學者眼裡,可是一點也不有趣。
新聞「綜藝化」 將助長假訊息散播
「媒體不宜將道聽塗說的街頭巷議、不經查證,直接搬來發問。例如打完疫苗會吸湯匙的問題,只要稍加查詢就知道缺乏根據,和指揮中心負責的防疫政策也沒有關聯。」台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陳炳宏批評,「記者會是討論公共議題的重要場域,這類提問不只是助長假訊息傳播,同時也阻礙其他真實、重要的資訊傳遞。」
2020年1月20日,行政院因應中國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疫情,核准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籌整合各部會資源與人力,3天後指揮中心提升為二級開設,由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從此以後指揮中心每天定時舉行記者會,無論國內疫情是緊急或平穩,從不間斷。
陳炳宏指出,指揮中心每天舉行記者會的用意,是向社會說明疫情發展及應變措施,讓民眾可以透過網路直播,獲取第一手資訊;但就算直播技術再成熟,民眾還是無法直接向官員提問,必須由媒體扮演重要中介角色,詢問攸關公眾利益的重要議題。
但他觀察到,隨著四月底爆發的本土流行疫情逐漸趨緩,媒體提問也開始偏離「防疫措施」這條主軸線,例如有人在記者會上關心陳時中怎麼過父親節、是不是換髮型,「這類不具公共性的私領域問題,如果是我會選擇不問;就算真有報導需求,也可以私下打電話或透過其他管道,不應該佔用記者會時間。那些可能誤導民眾的假訊息,更應該避免。」
「部分媒體可能覺得太正經的問題沒人注意,刻意問一些活潑、八卦或是迎合時令節慶的話題,爭取閱聽眾目光,有『新聞綜藝化』的傾象。」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分析。
記者會提問「政治化」 弱化媒體監督政府能量
但比起與防疫無關的「娛樂性問題」,胡元輝更擔心的是媒體以帶有預設政治立場的方式提問,企圖形塑公眾認知。例如他注意到有媒體反覆引用特定政治人物批評疫苗採購進度太慢、指揮中心防疫不力的言論,並據以要求陳時中回應,但這類言論通常無關具體防疫措施及公眾利益,反而可能對指揮中心執行任務造成干擾。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分析,疫情爆發之初,指揮中心記者會用有安定人心、傳遞防疫知識的功能,各縣市首長發現正面效益後,也仿效指揮中心,每天讓媒體「問到飽」;但隨著疫情趨緩,他建議中央與地方審慎評估每日例行記者會的必要性,「既然花時間開了(記者會),政府和媒體都不會想空手而回,久而久之就變得像是『刷存在感』,出現娛樂化現象。」他形容。
羅世宏建議,指揮中心與其動用大量人力準備記者會,不如把時間拿來規劃其他更重要的事,像是釐清國產疫苗疑慮、追蹤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與不良反應、未來的出入境管控措施等等。
當提問「娛樂化」或「政治化」的頻率太高,導致收看直播的觀眾心生反感,反而可能進一步弱化媒體監督政府的能量。
記者慘遭肉搜霸凌 媒體恐因畏懼網軍而噤言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陳秀鳳指出,去年三月間,一名記者質問「政府是否因為控制篩檢量,營造沒有社區傳播的假象」,事後就被網友在直播聊天室發起肉搜與言語霸凌,可能使媒體未來顧慮網路風向而自我審查,除了呼籲媒體提問應力求專業以外,她也建議關閉聊天室功能,杜絕各方網軍藉此「出征」不同言論立場媒體的可能性。
胡元輝指出,全球媒體從業人員都在報導前所未見的新冠肺炎疫情當中學習成長,例如英國的非營利性跨國組織「新聞倫理網絡」,就針對新冠肺炎訂出一套報導指引,內容包含「負責任、符合新聞道德的報導原則」、「外出採訪自我保護健康」及「如何管理記者心理健康」三面向,台灣媒體、傳播學界、記者相關組織也可以考慮研擬一套符合台灣民情的指引,提供第一線記者參考。
羅世宏則具體建議,第一線採訪人員在記者會之前,可以善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或是「MyGoPen」等事實查核平台過濾訊息,以免助長假訊息傳播。
與新冠病毒抗戰一年多來,媒體仍舊是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訊息交流管道,隨著防疫措施不斷演進,媒體採訪報導的方式也需持續進化,才能繼續扮演讓各方信賴的橋樑角色。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爭議提問
(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