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商據點多,到超商購物已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根據公平會調查顯示,國人平均每人每年逛超商137次、每次消費84.16元,逐年增加;而超商銷售額最高的商品,竟不是便當或飲料。
公平會指出,截至109年底,台灣主要連鎖超商包含統一超、全家、萊爾富、來來超商,以及台糖蜜鄰等5家,門市營業據點共有1萬1985家,較108年底增加556家店,增加率為4.86%,為民國95年以來的最大增幅。
其中,又以雙北地區超商店數最多,新北市2311家店(占19.28%)最多,其次依序為台北市1678家店(占14.00%),台中市1490家店(占12.43%)。
不只超商據點增加,超商密度也逐年提升,平均每1966人就有一家連鎖超商;根據內政部統計各縣市已登記土地面積計算,以台北市6.45家店/平方公里密度最高,其次為新竹市3.11家店/平方公里,以及嘉義市2.02家店/平方公里。
台東縣與花蓮縣超商密度皆為0.03家店/平方公里,密度最低,公平會表示,以此可見都會區仍是各事業優先考量設立之地點。
公平會指出,109年5大連鎖超商總來客數共32.28億人次,平均每人到連鎖超商的次數為137次;109年每人每次消費金額約84.16元,較108年增加1.54元左右。
若從101年至109年超商變化來看,101年5大超商門市總數共9916家店、平均每人每次消費金額為67.62元,至今仍逐年增加,可見超商已成民眾日常不可或缺的零售通路。
消費支付方式也日漸多元化,目前約有2成6以非現金支付,較108年增加4.4個百分點,其中,採用電子票證比率最高,其次為行動支付及信用卡支付。
至於民眾到超商都買什麼?公平會調查顯示,從5大連鎖超商銷售額來看,在銷售各類商品種類方面,以一般食品類銷售項數最多;銷售金額方面,則以菸品(29.78%),便當、三明治及熱食(18.72%),飲料類(16.94%)位居銷售前3名。
其中,便當、三明治及熱食銷售金額自105年以來,逐年增長,顯示民眾到超商購買外食的情況也有所增加。
整體來看,公平會表示,連鎖超商為高度集中之市場結構,其競爭型態朝向多元化、多樣性及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