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超商雙雄6月營收衰退 疫情卻帶動「2件事」成長!分析師:微解封後持續轉型

超商雙雄6月營收衰退 疫情卻帶動「2件事」成長!分析師:微解封後持續轉型

2021-07-15 15:44

國內疫情自5月中爆發,零售通路人流大減,統一超(2912)與全家(5903)日前公布6月營收,皆較去年呈現衰退;今年1至6月累積營收仍有成長。

對此,產業分析師認為,疫情期間,超商雙雄業績主要來自「鮮食」及「EC物流」,同時,在經營會員與APP開發部分,微解封後仍將持續轉型。

統一超6月單月合併營業額為203.21 億元,較去年同期微減6.27%;今年1至6月累積營收,合併營收約1286.47億元,年增3.3%。

 

會員貢獻創單日新高、網購夯訂單翻倍 海外轉投資也助攻

 

統一超表示,台灣7-ELEVEN啟動OPEN POINT數位會員服務平台、電商平台「i預購」,並藉由行動隨時取串接三大支付(OPEN錢包、icash2.0、icash Pay)優惠策略等作法穩固營運,6月推出3大支付活動帶動會員貢獻度,單日創下75%歷史新高、單月平均貢獻突破55%。

 

「i預購」推出冷凍生鮮、居家防疫等多元商品結構,加上節慶商品預購,整體預購業績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4成;6月受惠618網購節、疫情期間網購需求,今年甫上線的冷凍交貨便、快收便服務快速成長,同樣帶動類別業績成長超過4成。

 

再加上轉投資事業(統一速達、博客來、統一精工、菲律賓與上海7-ELEVEN)皆較去年同期成長,降低疫情營運衝擊。

 

全家6月單月合併營收為63.1億元,年減13.5%;今年1至6月累積營收,合併營收413.43億元,年增1.1%。

 

全家表示,疫情期間配合防疫,必須暫停營業的店鋪,截至6月底共89家,多為學校、廠區、交通站點的封閉商圈型店鋪,7月起,因疫情趨緩、微解封、鬆綁政策啟動,來客數已逐漸回升。

 

EC包裹代收持續成長,全家自有開店平台「好賣+」,疫情後賣家人數增加4成,以冷凍生鮮商品為主、提供冷凍店到店寄取服務的「好生凍生鮮集市」,訂單數也有3倍成長。

 

「全+1行動購」於疫情期間,提供「線上買、就近取」服務,帶動整體成長3倍,其中,直購業績更10倍飆漲,尤以冷凍食品、蔬菜箱、3C用品等防疫居家概念商品最為熱銷。

 

台經院產業分析師林進南進一步說明,統一超在菲律賓有超市據點,去年菲律賓疫情嚴重、基期較低,全家除了在中國有超商布局,在台灣也有物流及福比麵包廠,從這方面來看,2家業者合併營收成長一大部分是來自海外轉投資。

 

提早佈局+宅經濟帶動鮮食成長 網購+電商優惠拉抬業績

 

回到超商本業來看,5月中以來民眾紛採居家辦公或分流,滿足自身三餐需求可能有部分需要仰賴超商,像是外食族需要短時間內取得大量鮮食,就會就近於超商購入。

 

林進南指出,鮮食具有季節性因素,今年因碰到缺水及高溫,商品夏季檔期大幅提前,早在3月下旬即針對飲品、冰品進行布局,推出新菜單或新口味等。

 

冷凍鮮食要符合宅經濟效應,民眾為避免群聚風險,可能會選在離峰時間進行烹調,業者見狀,將鮮食的產品結構由熱食導向冷凍,讓民眾可從超商購買簡單調理包,或直接加熱食用,因而帶動超商冷凍鮮食比重,於疫情期間大幅提高。

 

林進南接著表示,疫情期間網購需求多,民眾可能會選擇超商貨到付款,而超商因三級警戒不開放座位區,會將其拿來擺放物流商品,民眾網購需求熱絡,帶動超商在EC交貨便成熟許多。

 

且超商多年前針對「社群電商」做布局,拉攏在社群上的小賣家,透過平台提供優惠,針對不同消費客群提供客製化服務,整體質量在三級警戒前就提升不少,帶動業績成長。

 

整體來看,林進南說,今年1至6月期間,單靠鮮食與EC就為超商帶動蠻大部分成長。

 

不過,因6月正值三級警戒及疫情最明顯的時間點,加上民眾考量很多確診足跡為超商、超市或百貨,改變消費行為及頻率,讓業者不得不調整營業時間。

 

而疫情讓原有服務限縮,實體消費購買客群改變,讓部分熱點門市,如雙北地區或交通轉運站暫停營業,導致部分超商門店經營無法正常化,6月業績下滑。

 

微解封+暑期旺季業績可望回穩 分析師:轉型腳步將持續

 

本月13日迎來微解封,7、8月也進入超商傳統旺季,超商雙雄都看好後續推出夏季型新品或促銷活動,整體營運將可望回穩並持穩向上。

 

林進南對此則表示,微解封不會改變防疫基本原則,對實體業績影響不大,雖可能會有部分民眾因防疫疲乏到戶外活動,帶動超商部分業績,但考量疫情尚未有明確解封跡象,超商今年7、8月暑期行銷方案,應會較為低調。

 

林進南認為,超商仍會按部就班持續轉型腳步,像是開發冷凍鮮食、爭取網購賣家加入平台,以及強化會員經營,他指出,超商都有熟客名單,不論是推銷自家平台商品或優惠,抑或是推動寄杯、預購等活動,目標都是鎖定熟客或會員。

 

除了商品銷售,超商APP本身也要精進,為了讓會員能更便利掌握何時有新商品,或是何時購物較無染疫風險,林進南說,業者或許可進一步透過APP其他功能的開發,提升會員友好度,同時讓商品具有流動性。

這段時間,全球金融市場都處在相對舒適的位置,由於VIX(恐慌指數)大多在十五以下的低檔徘徊,也就是中國及新興市場的股市危機,並沒有影響美股的波動;此外,一向被視為避險商品的黃金,一直以來都沒有起色,在一二○○美元上下浮沉。在美股獨撐大局下,看起來資本市場似乎是西線無戰事。

 

但是資本市場永遠不可能維持一邊獨強、一邊獨弱的景象,最後總要攤牌,關鍵時刻在台灣國慶日這一天,美國道瓊指數拉出一記八三一.八三點的長黑,跌幅達三.一五%,標普五○○下跌三.二九%,那斯達克下跌四.○八%。

 

美股出現大殺盤,股災立刻傳遍全世界,剛剛度過國慶假日的台股,開盤跳空下跌逾五○○點,最後慘跌六六○.七二點,創下史上最大跌點,單日下跌六.三一%,在全球股市幾乎名列前茅;比加權指數更慘的是OTC指數,重挫七.四四%,摩台指數也跌七.二八%。一直非常弱勢的恆生指數,下跌九二六.七點,跌幅三.五四%,滬深三○○再跌四.八%,深圳A股跌六.四五%,上海A股跌五.二二%。

 

台股失守萬點進入空頭  嚴酷考驗正要開始

 

美股大跌,形同一個殺戮市場,全球股民哀鴻遍野,尤其對台股,是一記非常致命的大跌。這個跌勢,代表了幾重不同的意義,一是台股從一七年五月二十三日站上萬點以來,已保持十六個月的史上最長萬點紀錄,就在這裡告一段落。

 

二是台股的技術面正式由多翻空,走向空頭市場。其實進入第三季,台股就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很多漲價概念股,如國巨、環球晶紛紛出現巨大跌幅,但是台股月線連續三個月都收在一一○○○點以上,乍看之下,台股仍然維持在一一○○○點的強勢整理;然而,很多上半年叱吒風雲的個股,股價早已腰斬,這一記長黑,讓一直維持上升的年線反轉下彎,還有各條均線全部呈現下彎的死亡交叉,這是一個完整的空頭排列,對於手上持股滿水位的投資人來說,未來會是一段嚴酷的考驗旅程。

 

如果把十月股市大狂殺的上半月統計一下,比比看誰的災情最慘重?台股三大指數中的加權指數大跌一一○五.二二點,跌幅一○.○四%,OTC跌十六.一八點,跌幅十二.一%,摩台指跌四十二.三點,跌幅一○.三%,台股三大指數跌幅全都超過一成;中港股市也是災情慘重,香港恆生指數跌二三四三.四六點,跌幅八.四三%,國企指數跌七.九三%,滬深三○○跌九.○八%,深圳A股跌十一.一四%,上海A股跌八.九八%。整體來看,中、港、台三地股市跌幅約在一成左右。

 

台股不但把今年漲幅全部跌光,還留下六.九七%的跌幅,而香港股市今年累積跌幅已達十四.九五%,深滬股市跌幅更大,最慘烈的是深圳A股跌三二.五八%,上海A股跌二二.三五%。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中港台三地跌勢慘烈,深圳A股重返一四年的起漲點,台灣OTC指數也把兩年的漲幅全跌光,這是弱勢的股市。

 

最強勢的美股也不怎麼好,道瓊十月上半月下跌一二○七.七六點,跌幅四.五六%,標普五○○下跌一八三.一九點,跌幅五.六%,更慘的是那斯達克跌掉六一五.六一點,跌幅高達七.六五%;美國NBI生技分類指數跌九.六九%,費城半導體也跌九.一四%。

 

美股是全球股市多頭的明燈,這回開始出現變化,因為美股技術面也出現大的轉折,六大指數中的費城半導體率先跌破年線,道瓊、標普五○○、那斯達克也都回測年線,現在正在最關鍵的位置上,尤其是一向最強勢的那斯達克指數,一直以來有FAAMG(臉書、蘋果、亞馬遜、微軟、谷歌)五大科技巨擘撐大局,即使是二月小股災,那斯達克也沒有跌破年線,這次是多年來首度跌到年線,也代表連續上漲十年的美國大型科技股,到了攤牌的關鍵時刻。

 

以今年繼蘋果之後、市值破兆美元的亞馬遜為例,亞馬遜股價在○八年金融海嘯從三十四.六美元拉出十年大漲勢,今年八月漲到二○五○.五美元,市值正好破一兆美元,最近跌回一六八五.一美元,跌幅已達十七.八%,若下跌超過二○%,這是遁入空頭市場的第一個訊號;另外,因資安問題屢出紕漏的臉書,股價從二一八.六二美元跌到一四九.一六美元,市值跌破五○○○億美元大關,技術面已轉入空頭排列,是FAAMG最弱勢的個股。

 

到目前為止,美股仍在多空僵持狀態,多方仍在負嵎頑抗,但壓力愈來愈大,因為全球股市都紛紛陷入跌勢,例如歐洲指數十月上半月下跌六.○三%,德國股市跌五.一七%,法國跌七.二五%,英國跌六.四%,荷蘭跌五.六九%;亞洲重量級的日本股市跌七.六六%,韓國跌八.四五%,東協市場的印度跌三.七六%,泰國跌三.四三%,新加坡跌六.四八%,印尼也跌四.一七%,這樣的跌勢完全應驗了「覆巢之下無完卵」的說法。

 

全球股市大多數都跌破年線,呈現空頭排列,仍在年線作戰的只剩下道瓊、標普五○○、那斯達克、日本股市,以及巴西、紐西蘭、挪威、以色列等少數市場,且除了美股、日股、巴西、紐西蘭外,大多數市場今年都下跌,當然最慘的是深圳A股,跌逾三成以上。

 

陸股若不止跌  全球股市恐找不到底部

 

這是全球股市一次總盤點,至少透露出幾個更深的內涵與未來的方向。一是全球股市紛紛落入空頭格局,最後撐住大局的會是美、日股市。未來若道瓊、標普五○○、那斯達克出現致命長黑,跌破年線,全球股市將進一步確立進入空頭市場,會更加險惡,這是第一個指標。

 

先前我一再提醒大家,恐慌指數在十到二十間,對全球股市來說是舒適的位置,但恐慌指數站上二十以上,就代表市場恐慌情緒正在升高,這當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準會堅定升息的步伐,今年已升息三次,聯準會基本放款利率來到二%至二.二五%之間,若十二月再升息一碼,明年再升息三次,配合縮表,為全球股市帶來的壓力會更巨大。

 

金融海嘯以來,全球股市展開持續十年的大牛市,各國股市都累積了很大的漲幅,像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巴菲特指標(股市總市值/GDP),美國已來到近一四○%的歷史高峰,台股的巴菲特指標一度到一九○%,都到了相對高的位置。當市場通貨收縮,利率升高,特別是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拉升到三.二%後,市場的投機力道一定會減弱。此時正是海水退潮的時候,所有投機都會現形,只有堅實的基本面才禁得起考驗,所以股市進入空頭市場,第一個信念是要非常重視基本面,仔細檢視手上標的,在最壞的狀況下,至少要享有五%穩定回報的標的,可能比較禁得起風吹雨打。

 

二是全球股市最弱勢的指標,要從中國股市看起。我們用滬深三○○為例,今年滬深三○○從四四○三.三四點跌到三○九四.九七點,最大跌幅已達二九.七%,把深滬股市拉開來看,深圳A股殺到一三一○.五九點,更是慘烈。深滬股市成為全球最弱勢的指標,如果深滬股市不斷破底,全球股市恐怕無法找到底部。

 

這與中美貿易戰有關,到目前為止,全球經濟基本面都還沒有看到反轉訊號,就連美國貿易逆差仍在創新高,前三季經濟基本面都很好,但股價為什麼會跌得這麼慘?關鍵就是中美貿易戰對一九年的世界經濟,可能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

 

今年前三季,有很多規避關稅的急單,如果從上市公司公布營收來看,今年前三季營收都很好,像上銀前三季營收二二六.八八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五一.一%,上銀上半年EPS(每股稅後純益)九.二五元,是上銀歷年最佳成績單;但上銀股價卻從五三○元殺到二○一.五元,基本面雖然很完美,股價卻掉了六二%,這是不尋常的跌勢。

 

漲價概念股跌落神壇  回歸務實投資是自保之道

 

上銀是資本設備投資的上游廠商,股價急跌,一定有人知道接下來接單力道轉弱,且弱化的力道可能超乎預期,是台股這波很多漲價概念股重挫的主因。國巨是最顯著的代表,國巨營收一路成長,一直到九月才沒有再創新高,這才是國巨基本面第一個反轉訊號,但股價已從一三一○元殺到三七八元。

 

很多投資人今年在漲價概念股損失慘重,主要原因都是過度迷信基本面,大家都覺得國巨上半年EPS已達三十五.五元,那麼全年EPS沒有一百元,也會有八十元,股價怎麼會跌破五○○元?矽晶圓的環球晶上半年EPS十四.三六元,今年EPS可能上看三十元,股價怎麼會跌破三○○元?這是用過去的歷史資料推估未來的本益比,很容易掉入投資的陷阱。

 

然而,中美貿易戰最後會怎樣?沒有人知道標準答案,此時就必須更穩健保守地投資,大家最好收斂起過去投機貪婪的心,務實地尋找沒有吹過泡沫的資產,非常嚴格地遵循基本面,這是海水退潮下的自保之道。

 

美股

 

美股

延伸閱讀
超商二哥結盟玉山、超市龍頭挖角前街口戰將 兩匹黑馬入林!全家、全聯電支混戰盤算
超商二哥結盟玉山、超市龍頭挖角前街口戰將 兩匹黑馬入林!全家、全聯電支混戰盤算

2021-06-30

怕群聚中標、又想去小七買東西? 「智FUN機」一次解決市場痛點 這兩地銷量最高
怕群聚中標、又想去小七買東西? 「智FUN機」一次解決市場痛點 這兩地銷量最高

2021-06-09

還稅於民?超徵稅收5283億,藍要全民普發現金1萬「修法變常態」…財部拿出還債數字給答案
還稅於民?超徵稅收5283億,藍要全民普發現金1萬「修法變常態」…財部拿出還債數字給答案

2025-02-13

對等關稅最快4月上路,川普再提台灣搶晶片生意:我們很不高興!新制對台灣影響多大?
對等關稅最快4月上路,川普再提台灣搶晶片生意:我們很不高興!新制對台灣影響多大?

2025-02-14

傳日本三菱汽車找鴻海生產電動車!預定本月底正式宣布,「鴻海牌」EV要在日本起飛了嗎?
傳日本三菱汽車找鴻海生產電動車!預定本月底正式宣布,「鴻海牌」EV要在日本起飛了嗎?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