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系外資在近期公布最新研究報告,檢討至2021年第2季為止的上半年半導體類股表現,下修台灣半導體業龍頭台積電、聯電目標價;同時,也對下半年相關產品的漲幅進行預期,價格消長也影響各公司股價變化,引發各界對半島體業後市發展的關注。
觀察的關鍵之一,便在7月15日登場的台積電法說會,台積電對於毛利率的預期恐牽動各界對半導體整個市場的分析標準。
資深半導體產業評論家、前巴克萊/花旗證券亞洲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日前(12日)接受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老謝看世界》專訪時直言,過去20-30年半導體價跌,未來「半導體通膨時代」將來臨,長期漲勢看俏。
外資圈降台半導體評等 陸行之:賺取佣金手段「參考就好」
陸行之在節目開場就評論近期摩根史坦利證券降台積電、聯電評等、並下修目標價與獲利一事,直言不諱表示,「這些報告參考就好」
陸行之說,有些分析師以產業長期趨勢、公司核心競爭力進行評估;有些分析師在公司要求定期作出報告、又要有不同觀點的「壓力」下,被迫要進行上調或下修、改變評級吸引投資人注意。
「由於外資機構最終要賺取佣金,客戶一直抱著台積電死錢,對他而言沒有獲利、大家薪水都不好,多多少少要製造聲音,讓投資人有動作,股價有跌又要改變看法。」陸行之分析。
不過,陸行之也提醒,市場上對明年半導體業過度樂觀言論要審慎觀察,外資圈現分為兩派:一為,近期「半導體業喊缺貨到2023年」,對中短期仍看旺;另一派則主張,原來建立在疫情中的數位轉型採購需求,因疫情趨緩有下降的跡象,往下蔓延到IC設計與晶圓生產。
陸行之總結,「明年半導體需求,應走一步看一步」。
陸行之預言:半導體通膨時代將來襲 ! 「聯電模式」成新趨勢
陸行之在節目中坦言,自己最近在寫「半導體通膨」的報告,看好長期半導體市場發展。
陸行之說,「過去20-30年半導體是跌價趨勢,未來20-30年是漲價趨勢,當然明年需求可能趨緩、漲價幅度比較少,後年、大後年還是會漲。」預示半導體通膨時代將來臨
看好長期市場,陸行之指出「半導體通膨時代」的新趨勢。以往,晶圓代工廠毛利低、設備昂貴又容易折舊,沒人願意設廠;反觀IC設計公司一本萬利,不需設廠、有人忠誠代工,毛利又高;現在,由於設廠成本成長,有議價權的設備商就能漲價,產業鍊生產模式將會改變。
陸行之估計代工廠的設廠成本,2020-2030年是過去十年(2010-2020)年的開支3倍以上;2030-2040是2020-2030年的4-5倍以上,設廠成本高、晶圓代工未來有較多議價權。
陸行之並舉例,現晶圓代工漲價、IC設計叫苦,日前8家IC設計廠聯合集資希望聯電擴產,風險由所有人共同承擔,「聯電模式」是未來趨勢。
中國強勢發展第三代半導體 超車美國目標短期難實現
陸行之也提及近期中國強勢發展可用於5G通訊、車用電池的第三代半導體。
陸行之認為,中國的電動車在世界市場份額約佔50%,又在電動車下游的基板模組端有公司可生產,中國可以在下游端慢慢的培植起來;不過,「中國在原料端(多晶矽產能)強、但上游(晶圓片產能)則還要加強」。
陸行之進一步指出,「美國控制許多(半導體設備)核心技術,有卡到中國半導體的發展速度。」
陸分析,美國在這一段時間,將不少中國半導體公司或相關公司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中國公司近期盡量不使用美國生產設備;不過,美國設備占全國50 %,要完全避免美國建構完整半導體生產鍊難度高。
陸行之進一步指出,中國公司若改採日本、歐洲、韓國或台灣仍能組成生產鏈,但7奈米以下技術難度高。
舉例來說,艾司摩爾是全球極外紫光(Extreme Ultraviolet ,EUV)的龍頭廠商,但微影光源主要供應商的雷射技術是美國公司持有;因此,中國要去發展自己的EUV的光刻機是不可能。
雖然如此,陸行之仍指出,中國在半導體有很大的生態系,成長幅度預估還是高於全球平均。
台積電法說會7月15日登場 「3奈米」量產日程是觀察關鍵
陸行之分析,台積電7奈米在2018年2季度量產、5奈米是2020年2季度量產,不過,台積電日前在自己舉辦的科技論壇宣布,三奈米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雖然沒說是第三季還是第四季,但進度明顯落後。
陸行之指出,進度落後將讓蘋果難以使用這項技術,因此台積電必須說清楚,「是因為大客戶不用三奈米,不需要提早量產」,還是「技術上無法在該時間生產3奈米」。
此外,英特爾進行調整策略,晶片自產、委外、代工一把抓,與台積電是敵是友,變數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