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新冠(COVID-19)疫情在台肆虐,至今已累計突破1萬3千多例本土病例;其中,自5月11日至7月4日,已有675人因重症死亡。
針對這一波本土死亡個案,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對此進行分析,發現「9成有潛在疾病」,加上許多家屬採取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讓國內新冠疫情死亡率有偏高的現象。
張上淳表示,統計5月11日至7月4日,一共有13696例本土確診個案,男女比例各佔一半左右,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0、60歲,其次為30、40歲,平均年齡是49歲;其中重症個案有2712位,大約佔20%。
截至昨(4)日,一共有675例死亡,分析男性死亡比例佔6成4,平均年齡為73歲,比整體年齡高很多,且9成有潛在疾病;張上淳指出,多數死亡年齡都高於60歲,60歲以下的致死率僅有2%不到。詳細依不同年齡層來看,60歲以下的個案死亡率2.0%或1.0%以下,60~69歲就升高至6.6%,70~79歲則是15.3%,而80歲以上的死亡率甚至上升到34.6%,幾乎佔超過1/3。
針對前100名死亡個案分析,張上淳透露,死亡平均年齡73.2歲,其中可看到有潛在疾病高到9成5,包括高血壓患者49人、糖尿病36人,高血壓及糖尿病兩者皆有為13人、心血管疾病26人、腎臟疾病14人、中風8人、癌症6人、高血脂6人及其他,死亡發病日數0~20天都有,平均發病7日身亡。
張上淳說明,加上年紀大的緣故,通常有多種潛伏疾病在身上,超過7成有2、3種疾病同時在身上,這也是導致容易死亡的高風險因子。
另從發病周數來看,從第19周開始個案數大量增加,20周確診個案數最多,其中19~20週發病個案死亡率相對較高,近20%會變成重症。張上淳表示,由此可見,初期死亡率高是因一下增加太多感染者,醫療量能無法負荷所致;當時對於重症病患的處置,國內要求要收治在負壓加護病房中,而國內負壓加護病房的數量剛開始不足,但放眼全球每一個國家幾乎都有遇到相同狀況。隨著專責病房陸續開出,國內死亡率也開始下降。
家屬不捨患者插管治療 高達2成簽署放棄急救
此外,國內新冠死亡率高也與家屬簽署DNR有關;死亡個案中,有不少屬於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案件,張上淳指出,從疫調統計中發現,死亡周數20~26周之間,有10幾至20幾%病患放棄插管拒絕急救,這也是死亡個案高的其中之一原因,許多確診病患往往有嚴重肺炎、呼吸道衰竭,插管治療會相當辛苦,或許是因為家屬不願意看到親人遭受插管的不適,因此忍痛放棄治療。
然而,張上淳表示,當中其實有很多病患是可以救得回來,只是許多年輕一輩家屬不願長者痛苦,所以拒絕急救,導致許多可挽救的病患,沒有機會接受侵入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