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陳其邁昨(4)日在防疫記者會上,邀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說明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另對於施打完疫苗為何不能去揉手臂?做出解釋。
鍾院長引述數據表示,全國截止7/2已接種227萬劑疫苗,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約9.5%。COVID-19疫苗考量副作用較少、免疫反應較好等因素,採肌肉注射方式。醫護人員提醒民眾接種疫苗後,不能去揉接種部位,因為如果去揉,不僅會讓局部紅腫更厲害,疫苗較快速被局部微血管吸收,受到破壞,產生的抗體不足,無法提供保護力,與是否造成血栓無關。
根據統計資料,鍾院長表示,年齡越高者確診COVID-19之致死率及重症率亦越高;至於接種疫苗後,常見副作用諸如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等,且接種後三日內出現局部或全身不適症狀,年輕族群發生率有高於高齡者的趨勢。
疫苗有幾種注射方式?
皮內注射
針頭從真皮層插入,角度5至15度,最高注射0.1毫升;優點:有潛在機會研發成新注射裝置,簡化注射流程;缺點:注射劑量低、注射時痛楚較大、局部不良反應風險較大。
皮下注射
針頭從脂肪組織插入,角度45度,成人最高注射1毫升、小孩0.5毫升;優點:注射劑量較皮內注射高;缺點:注射時痛楚較肌肉注射大。
肌肉注射
針頭從肌肉層插入,角度45度,成人最高注射1至3毫升、小孩0.5至2毫升;優點:容許較高注射劑量,局部不良反應較輕;缺點:如正服用抗凝血藥,有出血風險。
為何新冠疫苗要肌肉注射?
副作用較少、免疫應較好
透過肌肉良好的血液供應來幫傳播疫苗。
肌肉內含有稱為樹突狀細胞的免疫細胞,會迅速辨識抗原並將它們粘在表面。透過肌肉注射,樹突狀細胞較易移行到淋巴結,成功傳送訊息給細胞和B細胞,向它們發出繁殖訊號,開始製造抗體。
疫苗打到肌肉層的吸收較為緩慢,停留更久,可以刺激免疫細胞聚集接受抗刺激,並誘發免疫反應,形成更多抗體。
與直接注射到血液中的疫苗相比,較不容易被破壞且副作用較少,將何不良反應最小化,因此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