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坊(Knight Frank)16日發布2021全球財富報告,個人資產在3,000萬美元或以上的超高淨值族群(UHNWI),即億萬富翁客群在亞洲人數未來五年將增長39%,相較於新加坡成長58%及香港26%,台灣僅13%,明顯偏低。
此外,要能擠身單一市場/社會金字塔頂端1%的大富翁族群,台灣的資產門檻是150萬美元,和日本都遠低於新加坡、香港的290萬美元,瑞士則是510萬美元、美國440萬美元。
花旗集團計畫退出包括台灣在內的13個市場消金、個人銀行業務,改從新加坡、香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倫敦等4個財富中心,來經營亞洲和EMEA消費金融事業。由於花旗台灣一直是台灣最大外銀,消金、企金兩大領域平均每年貢獻新台幣上百億元的獲利,實際上比較花旗集團旗下各地分支的績效表現,台灣市場太小、太淺、太沒有成長動能,對本國銀行是「一塊肥肉」的花旗財管客群,在花旗全球來說,實不足道,塞牙縫都不夠。
萊坊(Knight Frank)2021全球財富報告中,個人財富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台灣千萬富翁,2020年總數約11萬369位,估計5年內,在2025年可增加到12萬56位,五年內成長12%;個人資產在3,000萬美元或以上的億萬等級富翁,2020年人數1,996位,2025年可增加到2,248位,五年內成長13%。
香港則是千萬富翁人數可在5年內從27萬9千位,增加至37萬5千多位,五年內成長35%,億萬富金翁則會從5,042位增加到6,341位,五年內成長26%。香港的數字還是折扣掉因反送中動亂而外逃的資金。
至於新加坡,該報告認為,它有歐美富裕客群流向亞洲的資金,又是印度、南亞有錢人的保險箱,千萬富翁人數五年內估測成長58%,億萬富翁人數則會成長31%,都是拉高亞洲成長數值的主要動力,更是讓亞洲成長率高於全球平均27%的主因。
此項調查來自全球600位私人銀行家和財富顧問,反映了高淨值客戶、私人財富總額超過3.3兆美元。報告調查團隊指出,新冠疫情隨著疫苗施打流行得以迅速趨於平緩,亞太地區的經濟復甦和增長可期,估計亞洲在全球億萬富翁族群人數增長上,將超過所有地區。
花旗撤出消金市場 客戶想出走
花旗集團要結束亞太及新興國家13個市場消金業務,在各市場引爆話題,花旗(台灣)銀行16日上午舉行台灣區員工視訊會議,下午則是亞太區員工大會。由於花旗美國總部今年初才說要擴大投資台灣消金部門、數位轉型,不過3個月時間卻反轉成整個部門要被賣掉,員工多表示不能接受。
花旗台灣財管客戶也直接質疑理專:「是銀行要倒了嗎?」擔心錢放花旗銀不安全。
花旗(台灣)銀16日員工大會,由花旗(台灣)銀董事長莫兆鴻主持,宣達花旗集團紐約總部15日發布13個歐亞市場消金策略調整內容,花旗(台灣)銀行消費金融總事業群負責人慕嘉(Muge Yuzuak)陪同說明。莫兆鴻向員工強調,台灣營運將進行轉型,未來聚焦在企業金融產品及法人機構金融服務。
長年站穩台灣第一大外銀的花旗銀行,突然要撤出消金市場,消費者都很緊張,花旗台灣銀16日重申:1、擬出售13個消金業務市場(含台灣),目前還沒有確定的時間表;2、消金營運沒有任何變動,3、同仁不會有立即影響;4、繼續為消金客戶提供服務,也確保客戶權益得到保護。
花旗在台灣員工數超過4,000位,半數屬於消金部門,昨日員工大會並沒有安排讓員工發言時間,亦掛名台灣區總裁的莫兆鴻表示,會陪著員工度過這段時間。
花旗(台灣)銀目前在台有45家分行,由於客戶上實體分行頻率降低,16日各分行營運如常,但各分行都盡力回覆來電客戶的疑慮、或主動連繫客戶說明。
美國主流媒體對於花旗總部的新決定,認為退出的13個市場都是「小市場」。截至2020年12月底,花旗台灣稅前盈餘達3.38億美元,獲利上是台灣最大國際性銀行,但相較於花旗美國一次錯誤匯款損失9億美元,台灣真的是小市場。
花旗集團改變經營策略,市場都在猜測誰會是買家?最先被點名的新加坡星展銀行,16日由新加坡總部直接下令,要台灣對外表示「若有適當的機會,星展抱持開放的態度!」星展銀行的最大股東是新加坡主權基金,星展在亞洲市場擁有消費金融業務的市場,包含印度、印尼、中國和台灣,這四個市場和花旗計畫出售消金的13個市場,有所重疊。
※本文授權自工商時報,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