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元旦開始,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許多商店為怕生意受到波及,紛紛張貼使用國產豬的標章或是標明使用非美豬的豬肉,其中,發現不少業者採用丹麥豬。
對此,網友網上發問丹麥的養豬業有什麼厲害的地方,為何讓那麼多的餐飲業者都使用該國的豬肉?
一位網友專業回文表示,丹麥投注很多資源在畜牧業上面,算是指標之一,使得該產業發展得很好,讓豬隻不但夠會生,肉質好吃,成長變成豬的速度又快!
該網友解釋,其實豬的基因也很重要,丹麥在品種的選拔跟培育上就下足了功夫,光是處女豬,首次生產就可以輕鬆達到20隻;豬會越生越多,第一胎如果可以生得多,代表後續有更多的豬可以養來賣,且懷孕、分娩、泌乳天數,都是計算的剛剛好,在同樣時間內生越多,也就代表效率越高。
「台灣也是蠻想學的,但是無奈氣候跟文化很難追上」網友強調,台灣也有進口丹麥品系的母豬,同樣也能產下20隻小豬,但因為台灣氣候屬於亞熱帶,冬天對小豬來說太冷,小豬太冷容易下痢拉死;夏天對母豬來說又太熱,影響母豬食欲,母豬不吃就沒辦法泌乳,所以台灣要一邊降溫又要保溫,屬於溫帶氣候的丹麥則是只要負責保溫就好,相較之下單純很多。
談到文化問題,他直言「台灣又非常注重美觀,不只家要裝潢,豬場也要漂亮!」現在高科技豬場都是電子設備,會很多電線,但因台灣的「文化」導致養豬場的水管電線都「藏起來」,看似美觀,但假設被老鼠咬斷了電線,要追查問題就會非常麻煩;反觀丹麥全部都是開放式的,管線都在外面,還會用不同顏色區分線路,方便維修!
他還指出,丹麥豬場幾乎沒有鼠患,因為密閉做的好,都將其杜絕在外;且他們光是一棟負壓母豬產房就要2億,在台灣換算下來,可以蓋一座處理400頭母豬的「一貫場」(指小豬從配種至販售的過程一手包辦,不假他人之手);該網友最後強調,台灣這些年已經進步很多了,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卡在「錢」的問題上,「要蓋新豬場很難了,舊豬場要做則有很多技術上的限制。」
另外,衛福部、農委會與財政部關務署合作統整的「豬肉儀表板」於今日上線;往後將在每天早上10時上線更新最新數字。
▲台灣豬肉與進口豬肉每日統計。(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