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一份由中國銀保監會主管發佈《中國影子銀行報告》,這是官方首次公佈對影子銀行的系統性研究,將影子銀行的定義、判別標準、分類明確下來。
根據這份報告,中國廣義影子銀行在2019 年末規模為人民幣84.8兆元, 相當於同期銀行業總資產的 29%,較2017年初人民幣100.4兆元的歷史高峰縮減近16兆元;影子銀行佔GDP的比例從2016年底的123%降至2019年底的86%,降幅達37%。狹義影子規模降至人民幣39.14兆元,較2016年底縮減了11.87兆元。
同時,中國對標新會計準則IFRS16,2021年1月1日開始第一批資管產品必須遵照新金融工具準則,一直到2023年,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畫、私募基金、保險資管產品等陸陸續續都要納入同一會計準則。
官方定調影子銀行規範,加上新會計準則上路,等於讓影子陽光化,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塊里程碑,錨定了這個市場的長期投資機會。
4個界定標準 明確定義「影子銀行」
黑傑克專欄這兩年談過幾次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如同芒刺在背,要吸引更多長期的機構資金,影子銀行一直在拖後腿。
尤其是國際投資者長期質疑政府決心不夠,不解決野蠻生長的影子銀行,中國的金融機構、整個國家的資產負債表就永遠都有保留意見,央行不論放多少水進市場也漏光光,中國經濟也無法成功升級到已開發市場。
影子銀行規模到底有多大?國內外機構採取不同的方法都公佈過,數據不一,都很龐大,這次官方給了明確的定義,界定標準是:
1)金融信用中介活動處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信貸發放標準顯著低於銀行授信。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完全游離於金融監管體系以外卻從事信用中介的機構和業務;二是雖然在監管覆蓋範圍內,但通過非潔淨轉移等各種方式規避商業銀行審慎監管標準。
2)業務結構複雜、層層嵌套和槓桿過高(黑傑克補充,上個月專欄寫螞蟻暫停上市中所提到的巴塞爾協議)。
3)信息披露不完整,透明度低。
4)集中兌付壓力大,金融體系關 聯性和風險傳染性高。
其中一些名詞台灣讀者可能較不熟悉,並不重要,只要知道中國這次由官方出報告,是昭告世人主動揭短,自己要正視問題了,用這標準去檢視,中國的金融機構幾乎全數都得算上,只有程度輕重差別。怎辦?
所以伴隨著新會計準則IFRS16,所有金融機構要清理所有資產,與國際會計準則對標,依情節輕重給不同的時間調整。這一套新的準則是因應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而來的,當時的金融風暴禍因正是影子銀行。
防堵「有毒」資產 新會計準則提供嚴密制度
新會計準則主要的改變,是要求金融機構的自有資產,以及受客戶委託的各種資管產品如公募私募基金、投資型保單、結構性產品等,報價方式要穿透到底層,大幅度地把成本估值改變為市價估值,這一影響所及,是中國幾十兆元的「剛兑」理財產品都要轉化成「市值法」投資產品。這是什麼意思呢?
從2006年左右,中國野蠻生長出來很畸形的剛兑型投資產品,投資者以為把錢投進去就要保本保息,稍有風聲就要到監管門前拉條抗議,要共產黨為各種國資背景的金融機構、發債公司買單,鬧了好多年,國家已經沒力應付,從2017年起幾乎每周一新政策要遏止,影子銀行規模確實有所縮減,但是金融機構、企業、地方政府總能找到漏洞續命。
新會計準則提供了嚴密的制度,就是要防堵像08年的次債、點心債等,原本是高風險卻經過層層包裝成低風險的產品,這些就會被稱為「有毒」資產。
所有投資標的都要經過SPPI(Solely Payments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檢測,才能決定用成本或是市場價格報價,如果採用市場價格報價,就會有漲有跌價格浮動,金融機構不能再用簡單的收益率多少來行銷產品,投資者賠錢了也不能再耍賴要政府買單。
這是將影子陽光化,要持續三年時間,是很重要的一步。這一連串動作,等於是金融資產排毒,可以使得投資者成熟理性提升,金融機構經營正常化,也能夠進一步引進長期性資金進入中國的股市、債市。
原本被扭曲定價的債券會朝向市場化定價,影子銀行的錢也會持續轉移到股票市場,這一點在今年已經很明顯了。所以說,這一整套拳法打下來,中國資本市場可以再擴大好幾倍。
註:影子銀行是指一些提供和傳統商業銀行類似的金融服務的非銀行中介機構。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業務要受到中央銀行等機構的監管。但他們如果把一些業務以影子銀行的方式操作,做成表外業務,這些資產在銀行的損益表上是看不到的,就可以逃脫監管,迷惑遲鈍的投資人。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