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上午9時30分,晴空萬里下的宜蘭南方澳大橋忽然斷裂崩塌,造成6名船員罹難、13人受傷,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歷經一年多調查,發現因重鹽害、高濕度,有鹽分的水沿套管滲入,使橋面端錨與鋼絞線嚴重鏽蝕,4條吊索有效殘餘面積僅剩不到3成;加上橋樑竣工後的7次橋梁檢測皆是定期目視檢測,事故前3年7個月間,更未有任何橋梁檢測作業,導致造成嚴重事故。
運安會公路專業小組召集人葉名山於今(25)日的「南方澳大橋斷裂重大運輸事故調查報告」記者會中點名諸多問題。1998年竣工的南方澳大橋因位於漁港出海口,屬重鹽害、高濕度區域,使用多年後,吊索系統防水設施逐漸劣化,中央分隔島金屬箱體與高密度聚乙烯(HDPE)套管的防水接縫封條發生硬質破壞,雨水沿HDPE套管滲入槽狀的錨定機構而產生積水現象。
因為水分滲入後,橋面端錨與鋼絞線長時間處於具鹽分的積水環境中,造成積水線附近之鋼絞線嚴重鏽蝕,致使13條吊索中的第10、11、12、13號橋面端錨處的數束鋼絞線,在事故前就陸續鏽斷。他在現場展示吊索有效殘餘截面積僅剩約22%至27%,代表能容許的強度與重量不到原本的四分之一。
運安會更發現,南方澳大橋是雙叉式單拱設計之特殊性橋梁,重要的吊索及端錨系統,都位於拱架、套管或大橋鋼箱梁等隱蔽處,就應該以特殊性橋樑檢測,例如爬進去看鏽蝕狀況等,但從竣工後都只以目視檢測,等同不曉得內部鏽蝕狀況。
運安會主任調查官王興中補充強調,那個地方不應該進水,所以不談應不應該設計防水,只要前面防水做得完整,就不會進水。尤其設計、驗收、維護是環環相扣的,若有注意到防水膠條問題,就不會有後續問題,但整體設計、施工、竣工等確實有瑕疵。
葉名山指出,南方澳大橋所屬道路,多年來都不屬於公路系統,光是橋樑誰管、誰督導,都無法定義主管機關,導致沒有訂定南方澳大橋這類特殊性橋樑的檢測項目與方法。尤其檢視「交通部公路橋樑檢測人員資格與培訓要點」,更驚見培訓課程中,未教導學員進入特殊橋樑的箱涵或拱架等空間檢測,「無法確保檢測人員有檢測特殊橋樑的能力。」
從原本的套管就會滲水,造成內部鏽蝕到檢測規範、人員能力,顯示南方澳大橋即便歷經7次目視檢測也不可能看出問題;運安會更發現,事故發生前的3年7個月,所屬的台灣港務公司就沒有進行檢測,造成後續問題。
因此運安會提出6點改善建議,其中第一點包含中央到地方政府,應該儘速依照行政院今年7月頒布的「橋梁維護管理作業要點」,辦理橋樑檢測、維修、補強等管理工作;並盡快建立橋樑檢測人員資格評鑑機制。
王興中甚至指出,這項改善建議是給中央到地方共37個單位提建議,有關機關90天回覆給行政院,若認為改善方案可以,就建議解除列管,否則每半年需在再回覆。
至於交通部的建議,則為盤點所屬單位轄下所有橋梁,納管未歸類於公路系統之橋梁並建立養護機制。還需檢討「交通部公路橋梁檢測人員資格與培訓要點」,針對特殊性橋梁檢測之培訓課程內容,提供橋梁檢測人員適當之特殊性橋梁檢測方式及訓練,提升檢測人員辦理特殊性橋梁檢測之能力。
面對此重大事故,從設計、施工到後續維護,層層出現問題,政府應該痛定思痛,盡快改善這些問題,避免再造成不可彌補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