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據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8277人;11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則顯示,口腔癌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6位,死亡人數為3479人。64歲「不老頑童」歌王陳昇更於2020年罹患原發性口腔癌,臨時取消當年度誇年演唱會,透露當時一度交代後事,整整差鼻胃管躺15天,舌頭1/3麻木還會流口水。
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每年超過8千位民眾罹患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當口腔出現久未癒合的傷口、吞嚥困難、頭頸部有腫塊等徵兆,應警覺是否為口腔癌,尤其習慣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人,更是口腔癌的高危險群;此外,連蛀牙、配戴假牙、牙齒過尖……都可能導致口腔內細胞突變,倘若不幸「中鏢」,就得尋求口腔顎面外科協助診治。
目前政府已將口腔黏膜檢查納入預防保健服務,根據統計,可有效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每440名參加者中即有1名為口腔癌,而其中口腔癌早期個案可有8成的五年存活率,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
(原文刊載於2020/11/18,更新時間為2023/7/6)
口腔中有多種的惡性腫瘤,統稱為口腔癌。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林宏洋說,由於口腔疾病離脖子很近,很多頭頸部感染是牙齒造成,容易使頭頸部腫脹、化膿或蜂窩性組織炎,就要求診於口腔顎面外科。而像是橫長、長歪的智齒造成牙周病或頭頸部感染,也應盡早到該科拔除,避免狀況惡化。
不只菸、酒、檳榔 蛀牙、戴假牙也恐罹患口腔癌
民眾熟知的口腔癌危險因子是香菸、檳榔和酒精,其實,口腔癌跟刺激性食物、蛀牙、尖銳牙齒或假牙摩擦也有關。
你可能會很訝異,平時沒有壞習慣,只不過戴個假牙也有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林宏洋說明,凡是細胞都有突變的狀況,關鍵就在是否有激發細胞突變的「環境」。他舉例,檳榔的纖維很粗,吃檳榔的人,就像每天拿菜瓜布刮自己的口腔粘膜,使粘膜長繭,並且不斷啟動修復機制,癒合就會留下硬疤,產生口腔纖維化;同理,不適合的假牙設計、尖銳的牙齒對口腔來說,也是一種反覆的刺激,當刺激多到一定程度,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細胞就會突變。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環境質體與疾病研究中心教授葛應欽的實證研究指出,菸酒、檳榔成癮者罹患口腔癌的比率是一般人的123倍。
一旦發現口腔癌 透過手術切除腫瘤
口腔癌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這些徵兆,代表「可能」罹患口腔癌,應盡快就醫檢查,包括口腔有超過2周未癒合的傷口、吞嚥困難、頭頸部出現腫塊、短時間體重減輕過多等。
林宏洋安撫民眾不用恐慌,有時牙齒太尖銳、不合口的假牙摩擦或口腔衛生壞習慣,也會導致口腔傷口的癒合狀況較差。腫瘤長在口腔深處、頸部淋巴結腫大,或急性的口腔發炎或感染,都會造成吞嚥有異物感,不用因此像驚弓之鳥,可以先就醫諮詢,移除可能導致不舒服的因素,譬如說置換假牙、停戴假牙或磨平尖銳牙齒,再進一步檢查。
倘若真有腫瘤,醫師會先評估腫瘤狀況,做切片確認,接著會做電腦斷層檢查頸部淋巴結、腹部超音波檢查肝、胸部X光檢查肺、做骨掃描觀察癌細胞是否轉移。林宏洋說,因為口腔癌細胞的轉移速度快,而最容易轉移的部位正是頸部淋巴結、肺、骨頭、肝。
林宏洋說,口腔癌手術會距離腫瘤留1~2公分的「安全距離」,「因為肉眼看得到的是腫瘤,但周邊細胞也正在變化。」有一種情形不能直接手術,那就是腫瘤實在太大,可能會因手術挖除太多組織,影響未來的口腔結構與功能,林宏洋建議,先做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口腔癌復發?改革習慣最重要
以口腔癌來說,治癒率並不低,術後1~3個月都要回診追蹤,2年內是復發的高風險期,得密切注意身體狀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若5年內沒有再復發,就可稍微放心。倘若5年後又長腫瘤?林宏洋指出,多半是新的問題,也就是另一種癌症。
林宏洋強調「改革習慣」的重要。不管是預防、治療階段還是術後的養生,癌友的心態和生活習慣,都是遠比「存活率」、「擴散」還重要千萬倍的事。林宏洋叮嚀,請對菸、酒、檳榔敬而遠之,並保持正向思考,心情好,免疫力也會好,比較不容易罹癌。
另外,平時對身體多關心一些,每半年定期做口腔檢查,若有異狀,立即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拖延就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