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藥廠 AstraZeneca(AZ)日前宣布,暫停與英國牛津大學研發的武漢肺炎疫苗「AZD1122」臨床實驗,因有一名受試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疾病」,也因此政府的目前疫苗已轉向「預購」。另外台灣東洋更搶也搶先取得德國BNT的新冠疫疫苗代理權,值此之際,我認為在這個各國政府對於疫苗需求若渴的情況下,政府疫苗政策應考量從單純的扶植本土疫苗研發生產與預購,轉而與國際疫苗大廠攜手合作,採取替國劑疫苗大廠代工策略,確保國人未來有充足的救命疫苗可用。
先前AZ疫苗出現問題時,當時台灣確實有幾家疫苗公司持續進行疫苗的研發,國人也期待能夠在今年底前出現第一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國產疫苗,但其研發進度落後其他國家。早前我已經提出警示,如果到年底或明年初國產疫苗仍無法如期交差,台灣可能會出現有人想盡辦法從國外進口安全可施打的疫苗,屆時政府恐將面臨人民排山倒海輿論壓力,為何已有疫苗,全民仍需要等待遙遙無期的國產疫苗的窘境。
果不其然,台灣東洋藥品就搶在政府仍無法有效掌控到國際疫苗採購來源時,對外大肆宣布取得德國BioNTech(BNT)新冠疫苗授權,且最多可取得3000萬劑,更拍胸脯保證BNT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上市的疫苗,預計可望明年第一季到貨一千萬劑可提供500萬人施打。
台灣之前疫苗公司的策略,就是從研發初期只要達一定程度,就開始對外宣稱已有突破性的進展,且不斷重申已經快要進入臨床試驗,雖有振奮及安撫人心的效果,但也造成多數股民瘋狂搶進疫苗公司股票,讓疫苗公司大賺股市利潤;另外反手不斷向政府討拍,宣稱台灣絕對搶不到疫苗,為了讓人民有效疫苗可打,用力說服政府掏錢補貼研發疫苗數億元經費。
但仔細看看如今的國產疫苗,雖然非常努力也確實有某程度的進展,但連AZ疫苗即便已到臨床階段仍碰到瓶頸,國產疫苗難道可確保一路順暢導入量產,即便量產,若只在台灣使用,其量真的可以合乎成本效益?台灣目前在施打的各種疫苗幾乎全部都由國外進口,因為疫苗用在健康人,其安全規格很高,價格又不能太高,故只有幾家跨國大藥廠才有國際競爭力。
我認為雖然政府應扶植國內疫苗產業,但根本政府根本解決方法應該與跟國際疫苗大廠跨國合作,簽訂代工疫苗合約,確保台灣成為國際疫苗大廠未來銷售亞洲國家疫苗的重要量產「兵工廠」。假設亞洲國家需要一批5000萬劑的疫苗,台灣政府需當中500萬劑,替國際疫苗大廠代工時就於合約載明,台灣疫苗公司除賺取5000萬劑疫苗代工費用外,其中500萬劑要保證賣給台灣政府,購買這500萬劑的費用及產能全由台灣政府負責包下,如此台灣疫苗公司除可以確保產能全產線開工外,更無須擔憂做出來疫苗無處可賣。
要知道疫苗製造困難度相對較低,但疫苗的研發以及臨床試驗,才是真正困難之所在,在當前人人自危疫苗奇貨可居情況下,台灣疫苗廠能藉由代工取得自己國家所需的疫苗數量,更重要是替國際疫苗大廠代工時趁機練兵,學習到他們生產經驗,當他們對台灣代工廠房的稽核,持續提升疫苗的量產能量,做為未來下一波全球疫苗需求大爆發時,這些國際疫苗大廠的首選合作夥伴。
我個人並不反對政府對於國內疫苗公司補貼研發,但是除了補貼之外,是否應該有更彈性的疫苗政策讓台灣人民在需要時,有足夠的疫苗數量可以施打,另外疫苗雖是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選擇之一,但當疫苗尚未成功問世前,人民可仰賴還是最基本的新生活運動,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不要觸碰眼口鼻,藉由公共衛生達到群體免疫才是王道。
作者簡介_涂醒哲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前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前衛生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