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十九歲、擁有化工與材料工程博士學位的張旭賢,從位於中壢的南亞技術學院畢業後,就一直在台北與新竹兩地往返打拚;對他來說,桃園只是學生時代的遙遠回憶,完全沒料想到,自己的人生將會與這座城市重新產生緊密連結。
二○一九年,張旭賢與大學就熟識的中原大學校友陳柏瑜決定辭去工作,運用共同鑽研半輩子的淨水用過濾薄膜材料,自行創業。但兩個實驗室出身的理工男,對商業模式規畫,以及法律、財務、行銷等知識一竅不通,甚至連到哪裡申請創業貸款都不清楚。
陳柏瑜母校中原大學的產業加速器暨育成中心與桃園市青年事務局,這時適時扮演創業嚮導角色,協助他們確定商業模式、申請中小企業青創貸款,一直到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創新創業競賽獲獎,「中原大學幫我們完成了從零到一的那一步。」張旭賢說。
一九年七月,兩人創辦的「膜淨材料有限公司」進駐桃園市青創指揮部,隨後又在龍潭區租下一間兩層廠房,一樓建置自動化薄膜生產線,預計今年底將有產品問世;二樓則暫時當作四位員工的「男生宿舍」。相隔十多年,張旭賢與陳柏瑜再次成為「桃園新住民」。
鼓勵青年移居 青創基地助創業 「軟性」議題也能圓夢
「桃園不只提供很多創業的協助,周邊產業聚落也很多元。以這裡為基地,我們希望把產品賣進台積電、友達這類大企業,讓台灣的工業用淨水設備可以不必再仰賴進口。」一身工程師裝扮的張旭賢,還不太習慣用「創辦人兼執行長」身分說明願景,但坐在桃園市安東青創基地的他知道,自己與身旁的陳柏瑜,正扎扎實實朝目標前進。
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奕君,也選擇在桃園實踐理想。「能幫助像自閉症或過動症等類身心障礙人士降低憂慮焦慮、增進社交能力的『心輔犬』,已有好幾十年歷史,我們希望訓練流浪犬幫助有特殊需求的人們學習,也讓狗狗更適應這個社會。」她說。
陳奕君與身兼訓練長的創業夥伴鍾皓羽,在一八年萌生以培育心輔犬,一口氣回應「特殊教育」與「流浪犬」兩項社會議題的念頭,希望創立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
陸續接受不同單位輔導後,她們選擇進駐桃園青創指揮部,在今年獲得桃園社會企業創業競賽亞軍,並正式設立公司;目前已培訓出三隻性格各具特色的心輔犬,與不同專業團體共同開發特殊教育課程,服務逾五千二百人次。
張旭賢(右)與陳柏瑜研發的薄膜,可在短時間內隔絕液體中的細菌與雜質,能作為工業淨水設備,也可讓戶外活動者、貧窮國家兒童獲得安全飲用水。(攝影/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