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聯是從臍帶血儲存向下延伸到細胞治療領域的典範之一;下一階段,董事長蔡政憲將主打集團籌謀10多年的戰略─整合細胞治療、基因醫學與數位資訊。
細胞治療的供應鏈中,「細胞庫」是上游的源頭,如同訊聯這類台灣第一批跨入臍帶血儲存的企業,累積10、20年的經驗,最有機會走向中游的細胞培養分化,進而銜接到下游的臨床治療。
訊聯迄今已經與醫療院所合作提出15件《特管辦法》申請,有兩件獲准且開始收案;在臨床試驗方面,也鎖定肺部損傷發展。該公司也是少數同時擁有免疫細胞、臍帶血、臍帶、牙齒、成人周邊血及脂肪間質幹細胞等6種細胞庫與核心技術的公司,目前正夯的間質幹細胞儲存服務,訊聯更是2005年就搶在業界之先。
訊聯董事長蔡政憲回憶創業之初,「20年前臍帶血剛起步,大陸把它當成戰略物資,當時覺得他們過度詮釋。今天回過頭來想,臍帶血一是血液來源;二是造血幹細胞來源;三有基因資訊,確實是戰略物資。」
從「戰略物資」發展細胞治療
據了解,針對COVID-19患者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間質幹細胞被國際間視為可能的治療策略之一,如果這是緊急戰略物資,訊聯自己算了一下細胞庫存量,可以馬上送出130萬劑,台灣同業難望其項背。
也就是說,「細胞庫」是訊聯向下延伸到細胞治療最大的養分,20年的經驗,滿滿的戰略物資,累積的不僅是200多萬個客戶與家人,更重要的是,不斷地透過實驗室認證、醫療實證(幹細胞配對移植、學術研究、臨床試驗合作等等),增加更多長期經驗與數據,對將來的技術授權或國際拓展,都是加分。
然而,近年細胞治療產業加速發展,不乏資源更多的後進者,從國際合作、先進技術、細胞代工製造等方方面面切入這個產業,而且都聲稱要往上游建立細胞庫,可預見的未來,訊聯面對的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
對此,蔡政憲自有籌謀,「這要回到我看到的願景。2007年訊聯上櫃時,我構想中的藍圖,一個是細胞治療,一個是基因醫學。細胞治療走到一個階段一定沒有辦法突破,這時候要有基因醫學相輔相成。」於是,2008年創源成立,負責集團的基因醫學發展,後來也順利上櫃。
到了2010年,蔡政憲又有了更大的願景:「當時我併了一家專門做生物資訊、智慧醫療相關的公司,我認為要做好細胞治療,一定要有輔助的武器,一個是基因醫學,另一個就是數位資訊的力量。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未來10年,這3股整合力量如何讓單向的細胞治療,走向更寬廣的道路。」這正是蔡政憲要凸顯的競爭優勢,「3項優勢整合在同一個集團內,很少見。」
善用數位資訊達成精準醫療
數位資訊利用基因與臨床數據的比對、分析與應用,達成精準細胞治療的目標,這是細胞治療產業的發展趨勢,「但我們10年前就在做了,累積很寶貴的數據。」
台灣的細胞治療產業仍在萌芽期,前路還長,蔡政憲端出集團籌謀10多年的整合策略來應戰,但是無可否認的,誰能戰到最後並發揮效益,充裕的現金流是很現實的一環。
蔡政憲坦言,為了開發細胞新應用,還要養數位資訊部,公司燒了不少錢,這也是訊聯近年每股淨利都在0.5元以下,不若早期豐厚之故。訊聯的現金流,來自細胞儲存,以及幹細胞在毛髮再生、保養品等應用,「另外,我也利用基因檢測培植第2核心事業的能力,10多年來,既慢慢培養我們的基因醫學能力,也幫我賺很多必要的資金。」
「細胞治療是一個新經濟體,要用更寬廣的眼光去看這個產業。」20年前,蔡政憲選擇創業,走在一個當時法規都還不健全、從無到有的臍帶血儲存領域;現在,他正以整合策略,迎戰下一階段的競爭。…(本文節自財訊617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推動台灣精準健康產業?華碩雲端總座吳漢章:活用優質醫療數據
卡關的再生醫療!特管法上路2年…法規配套不完善、百萬診療費高不可攀
自詡醫療水準世界第一 台灣再生醫療為何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