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8月底宣布,我國將在明年1月開放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及牛肉進口,一時成為熱門話題,並引發朝野多次攻防,國民黨甚至發起反美豬的公民投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吉仲昨(17)日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指出,若撇開政治角度,從過去17年來多項官方統計及日本相關經驗可以看出,國人的飲食習慣改變對國內豬肉市場的衝擊,比貿易自由化(擴大開放美國豬肉進口)還大,「我的答案是,美豬開放其實不怕豬,是怕雞!」
其次,政府開放肉類進口後,後續進口量不見得增加,反倒可能下降。
但陳吉仲也強調,農委會身為主管機關,虛心接受外界批評,但也認為應堅持專業,只是專業所做的決定要執行到位,且與社會的全面溝通更重要。
陳吉仲昨天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行的「後疫情時代,加速促成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研討會致詞時,花了約20分鐘說明農委會對於貿易自由化、農業及食安風險等主題的看法。
他提出了五點看法,第一點是「同樣農產品會有不同的品質和市場區隔,豬肉就是一例」,其中提到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豬肉及雞肉的進口量及消費量,在國內出現了有趣變化。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引用統計數據說明,國人雞肉消耗量在18年來幾乎增加100%,並使同期雞肉進口量飆升10倍。(圖片來源:劉煥彥攝)
農委會統計,國人每人每年的平均白肉雞消費量,從2002年的12.97公斤,躍升至2019年的24.41公斤,幾乎增加100%,促使同期台灣雞肉進口量從每年接近2萬公噸,躍升10倍至每年20萬公噸以上,「進口肉雞的數量遠超過我們(國內)生產的肉雞,這就牽涉飲食習慣」。
在此同時,國人每年豬肉消費量從2002年的42公斤,一路下降至2019年的38公斤,其中在2014年甚至降至36公斤。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引用統計數據說明,國人豬肉消耗量在18年持續下降。(圖片來源:劉煥彥攝)
陳吉仲說:「(國人)雞肉多吃以後,你看雞肉進口多少?坦白講是怕雞不怕豬。雞肉多吃了12公斤,讓豬肉每年(消費)下降了快5公斤。這5公斤下降,等同於一年豬肉進口量還多。」
「我們因為飲食習慣(改變),還有替代性(吃雞肉取代豬肉),導致豬肉的每年每人消費量下跌了。」
「外界在關心美豬,很擔心產業界的衝擊,可是在農委會的角度,坦白講我擔心白肉雞。」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引用統計說明,國人稻米消耗量在17年來每人少吃了5公斤。(圖片來源:劉煥彥攝)
陳吉仲也以稻米進口變化為例說明,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對稻米供銷的影響,大於貿易自由化。
農委會農糧署統計,2002年台灣加入WTO時,該年稻米進口量略高於13萬公噸,到了2018年仍在13萬公噸,「因為有關稅配額的保護」。
但同期國人每人每年的稻米消費量,從2002年的接近50公斤,一路下降至2018年的45公斤,他說「每年少吃了5公斤稻米,相當於一年稻米進口量,因為國人飲食文化改變」。
衛福部把關標準 比日韓還嚴格
對於外界關心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可能衝擊,陳吉仲也提出多項說明。第一,總統蔡英文之所以在8月底宣布於2021年1月起開放進口,就是希望用年底前4個月時間,在肉品產地的清楚標示上好好準備。
第二,衛福部公布進口美豬的瘦肉精標準,不僅比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規定嚴格,也比日韓兩國更嚴格。
日本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 9年來數量大減33%
第三,國產豬肉佔國內豬肉供應總量一直高達9成,「沒有低過」,因為國人習慣買生鮮豬肉,「這不是進口豬肉可以影響的」。
第四,日本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後,雖然至今仍佔日本進口外國豬肉的最大來源國,但進口量從2011年的32萬公噸,一路下降至2019年的24萬公噸,且韓國開放美豬進口後兩年,也看到類似變化。
「政府部門要虛心接受 所有外界對美豬疑慮」
陳吉仲也說:「美豬、美牛是政治問題,它不是產業問題,也不是食安問題,所以政治的就讓它歸政治。」
「我們所有在政府部門的,現在要虛心接受所有外界對這個議題的疑慮,而且要做好所有溝通,現在對消費者的溝通、對產業的面對面溝通,絕對要全面啟動。」
「我前天在彰化快200人的養豬(戶)座談裡,有一半的問題竟然問食安問題,因為他們被相關媒體灌輸的錯誤觀念後,如果這個風險溝通沒有做好,即使拍板定案了,未來要再走下去會困難重重。」
「所以,我們很樂意去把後面的風險評估、風險溝通做好,這樣風險管理就可以更到位。我們也期待,國家未來是不是要有個完整制度,不要每次都靠總統的毅力來決定,而是有個完整機制,這才是個現代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