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次看到3000億元大量是何年何月嗎?今年就發生兩次3000億元之上的日成交量,熱錢滾滾資金潮流,市場熱度比全台氣溫還要高,台北股市再度寫下歷史新頁。
交易量大基本上是一件好事情,代表人氣旺盛、投資人參與度高,但是熱絡表象的背後,卻也隱藏買賣雙方傾巢而出,後續可能因此角力混亂,而加權指數創下30年歷史新高,目前也還處於高檔位階,中長線操作難度提升,當日沖銷或許是現階段可考慮的投資方式。
震盪幅度擴大 有利當沖交易
回顧2017年台北股市行情發燙,也逐漸催出市場人氣,當沖交易盛行,市場占比由不足10%,一舉突破20%大關。時隔三年,經歷美中貿易戰以及新冠肺炎等風風雨雨,投資人風險意識升高,轉向當日沖銷的交易占比也比較高,尤其5月份更是上衝30%。
再以每月指數震盪幅度而言,2017年普遍介於2-5%之間,平均值3.55%,但是今年平均震盪幅度擴大到11%,即便扣除20%之上的極端值,平均震盪幅度依舊高達8.36%,而價格波動越大,作當日沖銷價差獲利的機會也當然會增加。
波動類似「碗公」狀 頭尾時段適合當沖
既然波動越大越有利,而當日沖銷又有時間上的一日限制前提,焦點自然鎖定在什麼時間比較容易產生波動空間。
以今年5-7月加權指數每日1分K棒為標的,計算每根K棒的波動震盪幅度,不論是以哪一個月份作觀察,普遍都呈現一個L型曲線(下圖左側),這也就表示剛開盤時波動程度最大,倘若剔除開盤第1分K棒,波動幅度將變為類似碗公的形狀(下圖右側),一樣是初期波動率較高,隨著時間而逐漸降低,盤中趨於平穩,爾後又開始加溫提升至收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