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一名視障者拄著白手杖,站在候車區等候公車。不同的是,這「候車區」是由科技部「輔助視障者公車搭乘計畫」,為了改善視障者搭車的便利性而設置,並期許能在3年內於雙北地區普及。
從最初定義題目並找出視障者需求、設計研發可預約公車的APP-「EyeBus」、模擬測試,到目前實際上路測試,計畫進行至此將近一年時間,逐漸進入尾聲。就讀台科大設計所-同時為此計畫專案經理的謝維安透露,設計成果測試已超過100場。
為了讓測試更加擬真,今年6月,歷經申請路證、徵求施工廠商、候車定位磚舖設工程等關卡,終於在南京幹線上特定站點,以黃色地磚鋪設「前門優先上車區」,並在候車區前方加裝反光條,方便公車司機於夜間辨識。
「視障者認為,能被識別才是最大考量。」謝維安說,當初設置候車區前,透過訪談了解視障者想法,選擇將候車區設置在接近公車停靠區前端處,方便司機將前門停靠,並與左方障礙物(行道樹、變電箱等)相隔至少一公尺以上,好讓候車區更容易被司機識別。
儘管如此,在實際上路測試時,仍有些許狀況發生。比如說,首度測試當日,視障者已先透過APP成功預約公車,但因站點位置較靠近橋樑,公車司機考量到需要及早切至內側車道上橋,車輛較不方便停靠站點,導致視障者即使已在候車區等候,也嘗試數次才能順利被司機接乘。
對此,總計畫主持人唐玄輝教授表示,候車區設置位置之邏輯,皆是經過定向師與視障者的多方經驗討論過訂定,而實際測試能更直接盤點遺漏之設計考量。因此,部分地理特殊的候車區在幾經測試後,會再找出新的解決辦法。
謝維安也指出,有了首度測試當日的經驗,團隊後續也向司機請教,是否還有其他站點地形較為特殊,或是較不適合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