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擔心孩子跟不上他人腳步,若面對家有遲緩兒,又該如何給予協助?由科技部發起的「偏鄉早療實驗計畫」,透過數位教育與培訓課程,為慢飛天使及家庭打造學習教材。
來到台東縣成功鎮一家民宿,大廳裡,一群大學生架起燈具、攝影機等,對著一對姊弟及父母進行拍攝,請媽媽在空罐中加入綠豆製成簡單樂器,帶領孩子一同敲打罐子、歌唱,舉辦小型音樂會。這裡,正是第一次拍攝早期介入數位教材的現場。
剪輯拍攝全都自己來 腳本最重視「這一點」
拍攝前,珮如教授帶領的團隊會先訪談家長,了解在教養孩子時遇到的問題與需求,根據訪談獲得的資訊,邀請專家、老師協助撰寫腳本,再進行校對、修改,「坦白說花費蠻多心力,要將腳本改為同一風格才是同一系列的影片。」
「腳本內容以『居家可做』為主。」林珮如說,由於影片內容希望是家長可以學習、在家也能自行從事的活動,腳本台詞需白話口語,讓家長覺得親近,因此,影片內容不會以命令或教導的語氣描述,而是以鼓勵的口吻告知正確做法。
目前團隊預計拍攝26支影片,影片長度最短約3分鐘、最長約8分鐘,多數落在5至6分鐘。影片內容多先呈現NG片段,也就是家長最常做但對孩子教育不好的方式,接著再拍攝正確版本,請講師告知較好的做法。
「其實家長接受度都很高,很願意推薦給其他家長觀看。」林珮如笑說,影片正值測試階段,有些家長看到影片中出現認識的人,很有親切感,提升對影片的興趣,也有家長會說,影片中NG片段跟自家狀況相同,頗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