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整頓壽險保單「高保費、低保障」現象,要求提高壽險保額、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等規定,將於7月1日上路,影響所及,過去熱銷的儲蓄險,將因保費大幅提高而逐漸退出市場。以往,國人一年有6000億元的資金投入儲蓄險之中,如今,這筆「熱錢」該往何處去?
56歲的趙媽媽,是任職於中央部會的公務員,她的先生任職於建築公司。趙媽媽目前已經擁有五張儲蓄險,其中四張已繳完,每年均可領回紅利,剩下一張10年期保單,每年要繳26萬元保費,還要再繳7年。
趙媽媽自陳是儲蓄險忠實信徒,母親曾因投資股票遇到「郭婉容事件」大崩盤慘賠,讓趙媽媽把出社會所賺的第一桶金,全部給母親應付融資追繳。從那之後,她就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結婚時,也與先生約法三章,股票、期貨等投機遊戲絕對不碰。每年領到年終獎金,加上一整年省吃儉用的儲蓄,一定先把要繳的保費預留下來,才敢規畫其他的開銷。
去年,趙媽媽的大兒子大學畢業、開始就職後,她有更多餘裕買儲蓄險,不過,她的想法卻有180度的大轉變。「我的一位同事父親因為失智,需要請看護照顧,每個月開銷高達5萬多元。雖然,我與老公的父母都很健康,但世事難料,而且,我的老公還是獨生子!」她計算,5張儲蓄險保單,預計未來每年可領回18萬元紅利,加上先生的退休金,每個月收入估計有11至12萬元。「但我們上頭還有4個老的要照顧,未來會怎樣很難說,想遠一點,還是覺得相當不安……。」
儲蓄險保單停賣 每年6000億保費尋求新出路
最近一年來,市場上大量的儲蓄險保單停賣,加上利率愈來愈低,讓趙媽媽下定決心:退休理財,不能光靠儲蓄險!於是,趙媽媽去年開始投資「國泰股利精選30」與「元大台灣高息低波」2檔ETF。以往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她,開始認真研究高殖利率股票、ETF、REITs、債券型基金等,準備把儲蓄轉進這些商品內。
她還說:「最近我和老公討論,考慮借公教房貸,再把部分儲蓄險解約,買房子租人。除了有租金收入,即使房價下跌,也可留給兒子。」
趙媽媽是台灣眾多儲蓄險保戶的典型寫照之一。金管會去年曾公布過一個調查指出:2018年初年度保費中,儲蓄險就占54%,這是迄今為止,我們對儲蓄險保費規模最具體的印象。以此推估,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2018年1.17兆元初年度人身壽險保費中,儲蓄險保費應有6318億元;2019年1.09兆元初年度保費中,儲蓄險保費估有588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