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民在6日以93萬多票「送走」市長韓國瑜,國民黨不分區立委陳以信事後在臉書憤慨發文,稱一百年前,日本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就是希望這個城市又高又雄,但在民進黨在這執政20年,高雄的風華黯淡,繁榮不見,外國人走,年輕人也離開;此「又高又雄」一詞引起各界熱烈討論。
教育部趕上此話題,8日於臉書分享歷史知識,整理出哪些台灣地名的命名方式與日文有關。
教育部臉書列出以下與日文有關的台灣地名,並說明這些地名大多是1920年台灣改廳為州,重新劃分、命名行政區時,沿用至今:
板橋
原名「枋橋」,意思為「木板所做的橋」,1920年台灣改廳為州重新劃分行政區時, 日本人將其改為「板橋」。
松山
原名「錫口」,為閩南語發音,凱達格蘭族所稱之「河流彎曲處」,因景色與日本的松山(Matsuyama)相似,後更名松山。
瑞穗
阿美族稱「可可Kuko」,意為平原遼闊,也叫「水尾」,意思是秀姑巒溪之尾,日本人將其改為與水尾之日文發音 Mizuo相近的瑞穂(Mizuho)。
鹿野
原名「鹿寮」,日本人於此區設置移民村,因招募新潟縣鹿野農民移住,遂將地名改為鹿野。
高雄
原名 Tan-kau 為馬卡道族族語,「打狗」是譯稱,Tan-kลu 音近京都附近的高雄山(Takao),後更名為高雄。
關西
最初地名為美里莊,后稱為「咸菜硼」,當地多為客家移民,1920年時,因客語咸菜的發音與日文「閥西」(Kansai)讀音相近,更名為關西。
清水
原名「牛罵頭」,自拍瀑拉族 Gomach 社音譯而來,1920年時,因鰲峰山麓下「坤仔口」有清泉水,而改名為「清水」。
竹山
原名「林坦埔」,源自鄭成功部將林坦屯墾,1920年時,因四周竹林密布而改稱「竹山」。
民雄
原名「Taneaw打猫」,為洪雅族社名的閩南語近音譯字,與日文「民雄」讀音(Tamio)相似,取其漢字更名為民雄。
玉井
原名「大武瓏」「唯吧咋」,為大武瓏族社名,瞧吧哞與日文漢字「玉井」讀音(Tamai)相似,取其漢字更名為玉井。
雅婷歷史小教室上課啦! 你知道你住的地區的地名由來嗎? 像雅婷住的內湖,其實是內部盆地的意思喔,不是因為那裡有座湖,不講的話很少人知道呢(๑•̀ㅂ•́)و✧ 所以雅婷今天整理了台灣一些地名的由來,並且先從語言篇開始跟大家介紹,台灣其實有很多地方的地名,都跟日文有關喔! 除了最近最熱門的高雄以外,看看你還知道有哪些地方,跟日文有關吧ξ( ✿>◡❛)?
由教育部發佈於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