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始料未及的傳染病,不僅打亂了人類既有的生活型態與經濟活動,也讓從來就不曾平靜的國際局勢,更加詭譎難測。可以想見,即使疫情徹底平息,世界也不會再恢復過去的運轉方式;只是,沒有人能確切掌握,改變的真實樣貌。《今周刊》專訪馬丁沃夫與奧伯斯費爾兩位備受推崇的大師,借助他們鑽研國際經濟數10年的深厚底蘊,嘗試勾勒出疫後世界的輪廓。
採訪這天,馬丁沃夫(Martin Wolf)已經在英國倫敦的家裡,工作了超過2個月。
他任職的《金融時報》,3月間決定將日常業務全面移往線上,讓員工不必冒著感染新冠病毒風險通勤,即使是這位74歲的首席經濟評論家,也不例外。
「我現在的工作內容還是一樣,只是不再去辦公室、不再開會、不再出國。我不太在乎這些,但生活確實因此大為改變,」馬丁沃夫稍作停頓,若有所思似地下了結論:「我認為,這些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
8千公里外的美國加州,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奧伯斯費爾(Maurice Obstfeld)執教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同樣在3月中暫停實體教學。5月下旬,他透過視訊告訴《今周刊》,即使人類在年底恢復過去的生活習慣,「有些事,仍將在這場疾病過後永遠改變。」
馬丁沃夫與奧伯斯費爾,一位是受無數經濟學者、財經官員推崇的「全球最優秀經濟評論家」;另一位,則是在加入IMF前,曾擔任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白宮經濟顧問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總體經濟學家」。2位大師級人物,即使幾個月足不出戶,每天關注思考的,依舊是國際經濟局勢脈動;他們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所說的「永久性改變」,當然也不會只是「遠距工作」這類技術層次現象。
5月31日,全球新冠肺炎新增確診人數突破11萬7千人,創下單日新高。雖然一度災情慘重的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局面已獲得有效控制,但美國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仍超過2萬人;巴西、印度、俄羅斯、祕魯、智利等「新興國家」疫情同樣快速升溫;人類究竟何時能擺脫新冠病毒威脅,至今仍難以預測。